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宇 《职业圈》2013,(14):133-134
企业生存的空间无非是市场份额和成本控制两大块,但往往这两块因为独立运行而脱节。其结果是企业得不到有效的投资回报。所以,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必须做到:将物流和市场营销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李楠 《职业圈》2014,(2):94-94
一、培训风险发生的主要表现 第一,培训对象选择失误。企业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新员工、转换工作员工、不符合工作要求员工和有潜质的员工。但是,针对每种类型的员工,企业培训目标和内容不同。对有潜质的员工,培训项目一般会提高员工的通用技能。投资于这种类型的员工,投资费用比较高,企业能够得到预期的回报也很大,同样存在的风险也很大。因为有潜质员工的培训结果很容易被其他企业使用,员工容易被高薪挖走,员工的跳槽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对这种类型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要慎重,不可随意行事。显然,在本案例中某公司就是犯了这个错误。该公司感觉叶某是个人才,投资大笔钱送其去美国培训。但是。叶某进入公司还不满一年,就企业来说还未对该员工的品德和能力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对叶某来说,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跳槽的可能性比较高。选择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无疑加剧了企业培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新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是当前企业培训亟须重视的环节.培训效果评估由浅入深有四大层次,在评估执行过程中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例如: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方法、评估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投资成本评估.掌握这些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完善新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资本投资回报”和“人”的管理两个角度分析,将企业中的人看作是一种“资本”。企业需要根据动态变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情况和资本投资收益率等信息,对这种资本进行投资与管理,及时调整人力资本管理措旋,以确保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该理论的提出预示着人力资源管理将进入人力资本管理阶段,“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而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5.
据最新调查,全球有72%的企业加大了对创新的投资。美国企业尽量采用了裁减员工、削减资本成本支出等措施降低成本,但依然维持甚至增加研发投资,保持未来的竞争力。 在国内,“创新”一词也是泛滥成灾,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企业文化中必有一项,就是创新文化,好像抓住了“创新”这个法宝,企业就能成功。然而对于创新的落地化,事实情况是这样的,据统计,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相似文献   

6.
查钢 《职业圈》2012,(1):24-25
据最新调查,全球有72%的企业加大了对创新的投资。美国企业尽量采用了裁减员工、削减资本成本支出等措施降低成本,但依然维持甚至增加研发投资,保持未来的竞争力。 在国内,“创新”一词也是泛滥成灾,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企业文化中必有一项,就是创新文化,好像抓住了“创新”这个法宝,企业就能成功。然而对于创新的落地化,事实情况是这样的,据统计,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相似文献   

7.
何珩 《职业圈》2007,(5X):11-11,15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且其纳税调整也有所不同。文章主要对长期股权投资所采用的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比较,并运用案例对其纳税调整及相关会计处理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刘宝才 《职业圈》2012,(36):107-107
社会在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企业在发展。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层面也有相应的改善。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跟员工的努力与付出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没有员工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企业的辉煌与灿烂。时间让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也让曾经为企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同志们年老体衰。他们年轻时候的付出应当得到理所应当的回报。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9.
刘淑萍 《职业圈》2014,(16):74-75
现在很多知名的企业都开始重视员工的幸福感,甚至很多聪明的企业家认为:“要想让企业兴旺,就必须让员工幸福.”为此,有的企业给员工提工资,有的给员工加福利,有的给员工盖公寓,有的给员工减压力.让员工们满足,让员工们快乐,让员工们看到未来和希望,甘心情愿积极主动地与企业一起开辟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建设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建设工程招投标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已经形成,行业市场的竞争突出体现在造价竞争上.施工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劳动力消耗来降低企业成本,把影响企业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如何在中标的情况下使施工企业取得经济效益?文章认为,加强成本管理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水电施工企业文化的特点与其它商业企业文化比较,水电施工企业文化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有水电施工业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者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成本控制。施工质量和成本控制除了管理人员的检查把关外,主要还是靠员工的自觉性和负责任的精神,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员工献身企业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协作意识,并使之被广大职工接受和认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意向越来越大,他们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离职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余翊将个体因素对企业员工离职倾向做了细致的研究,得出:性别、年龄等对于员工离职倾向有显著影响;而离职倾向在不同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工作年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许安军 《职业圈》2010,(18):103-104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要正常运转,要不断向前发展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投资。因此,对企业的各种投资行为进行管理,是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文章对企业的投资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大维 《职业圈》2013,(24):153-153
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活动。我们深深感到,有效的培训开发工作应具有多种功能:能使企业的员工丰富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技能和改善工作态度。使员工的素质符合企业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开发,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通过培训与开发。能扩展员工的技能范围,提高企业运作的灵活性。作为激励手段之一,通过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来吸引高品质的员工,使之获得更大的工作满足。并赢得更高的回报。培训和开发能够刺激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我们还总结出,企业进行培训开发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培训开发的经常性。由于及时的充实和长期的积累知识和技能,能使企业员工保持技术上的先进地位,获得最大的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15.
从欧美前80年的各种投资工具(股票、债券、房产等等)的回报率来观察,投资股市(特别是“Small Cap”,即小公司)的回报率是最高的:但是据统计,短线炒家的回报能超过大市的可能性极小,属于小概率事件。可见投资的胜败不在一时一地,想在投资中有所斩获,一要坚持不懈,长线投资:二要选择最合适的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16.
陈思进 《职业圈》2012,(19):54-55
从欧美前80年的各种投资工具(股票、债券、房产等等)的回报率来观察,投资股市(特别是“Small Cap”,即小公司)的回报率是最高的:但是据统计,短线炒家的回报能超过大市的可能性极小,属于小概率事件。可见投资的胜败不在一时一地,想在投资中有所斩获,一要坚持不懈,长线投资:二要选择最合适的投资工具。  相似文献   

17.
用人要用心     
杨文利 《职业圈》2012,(25):56-57
我曾经清晰地记得,把失业的种种压力细数给一个人,就能轻易撬动对方敬业的动力。而如今,忽如一夜春风来,员工们工作的原因不再是为了工资和收入,而是变得千奇百怪:马斯洛需求的五大层次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学习,有的员工为的是快乐的工作氛围,有的员工为的是自我发展的平台,有的员工是为将来创业做经验累积,有的员工是要借助工作机会积累相应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面临的风险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总结出企业规避员工在职培训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公司转投资 公司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公司法第十六条前两款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相似文献   

20.
邓正红 《职业圈》2008,(19):66-68
企业是—群生命体的集合,因而,企业是个大写的“人”。 从汉字形状分析,“人”字结构相互支撑,那么,企业靠什么支撑呢?就是顾客和员工。企业的“两足”分为外足和内足,外足指的是顾客,内足指的是员工,所谓“把企业做小,把顾客与员工做大”,就因为企业是靠顾客和员工支撑起来的,如果过分突出企业的分量,忽视或削弱顾客和员工的力量,再大的企业也立不起来,正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根基不稳,企业终究要垮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