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芹 《教育文汇》2010,(5):39-39
最近,我用心品读了于永正先生的著作《教海漫记》。 《教海漫记》被誉为“教育经典”,篇篇耐读,章章有味,尤其是于老师介绍的批改学生作文“骨头里找肉”的做法对我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2.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是我枕边常放的一本书。近期,我又细读了这本书,再次被于老师宽容和幽默的魅力折服。  相似文献   

3.
葛敏芸 《江苏教育》2006,(12B):41-41
最近,我又一次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发现他的“名气”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以苦为乐,自然生成的。  相似文献   

4.
陈红林 《湖南教育》2008,(12):21-21
这几日,我在拜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其中《教学——一门遗憾的艺术》这篇随笔让我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都很欣赏于永正老师,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呢?杨再隋教授在为于永正《教海漫记》写的序言中曾作了十分精彩的概括:“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原因非常清楚,是于永正老师蹲下来和学生们对话了!同样,数学教师只有蹲下来,和学生一样高,才能像思维科学家张光鉴说的那样“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6.
每当夜深人静时,忙碌了一天的我,不管有多疲惫,临睡之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因为我要它来滋养我这块心灵的净土。每一次拜读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许海荣 《江西教育》2005,(10):47-47
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看几页自己喜爱的书,那是一种享受,更是心灵的放松.《教海漫记》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育随笔,它是我置于案头经常翻阅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8.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是我枕边常放的一本书.近期,我又细读了这本书,再次被于老师宽容和幽默的魅力折服.  相似文献   

9.
播种幸运     
课堂语言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虽然没有亲耳听过于永正老师讲课,但他和蔼幽默的课堂语言却早有所闻。拜读了他的教育手记《教海漫记》后,我彻底被他的机智幽默折服了。他的幽默实际上是娴熟地驾驭课堂的一种表  相似文献   

10.
<正>于永正老师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还在,教育魅力还在。每每翻阅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我就不断思考:作为一名教师该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够使自己在教学岗位有所特色,有所成就,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甚至教育艺术家。尊重孩子,充满童心。18年前我有幸到徐州参加于永正"五重"教学思想研讨会,期间于  相似文献   

11.
王生 《教育文汇》2009,(8):48-48
近日,我校陈校长送我一本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开始,我认为教育类的书都是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也会枯燥无味,但翻开《教海漫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淳朴、一种亲切、一种收获。正如杨再隋教授在本书《序》中所说的:“书中每篇文章都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又一次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发现他的“名气”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以苦为乐,自然生成的。一、虽苦犹乐于老师“以人为镜”,17岁的他“文学程度这么好”,老师建议他“最好能上大学深造”。而他“由于崇拜李老师,于是也决定当老师”。从小,他就受母亲的影响,做一个善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08,(10)
于永正老师曾在《教海漫记》中说:"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在这充满浮华与躁动的世界里,正是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当辅导员的真谛。如今,身处课改浪潮之中,也正是这句话使我明白了作为辅导员,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成为一本"书"。我喜欢,我  相似文献   

15.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经验的集萃,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学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它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用双手推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才能领略教育的快乐,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在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一书,受益颇多,尤其是《书本是理论,细节是艺术》一文中的一段话:"……对于  相似文献   

17.
张红 《宁夏教育》2014,(4):77-77
2013年11月,我去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在书店里碰巧买了一本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我徜徉在那一行行文字中,如同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又好像在心里注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兴奋剂”。书中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露一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海漫记》里有一篇《露一手》的文章。讲的是初为人师的他因管不住学生的纪律而深感苦恼。后来在不经意中,他的“弹风琴”、“画简笔画”、“于老师女声独唱《花木兰》”三个“绝招”,倒把学生“镇”得服服帖帖。可见“露一手”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  相似文献   

19.
开健 《阅读与鉴赏》2009,(8):43-43,30
充满魅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将细节作为调度、控制的“机关”。以此操纵着整个教学进程。他曾经说过:“凡是讲到重要的、关键的地方,我总是组织一下教学,有时是提个醒儿,有时只是说一声‘同学们’。有时则什么也不说,只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学生。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都是一种艺术。”(《教海漫记》)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呢?于永正老师运用的是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  相似文献   

20.
<正>十年前,初为教师的我读了前辈们向我推荐的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一书。这本书中的实例和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思想至今还引导着我的教学工作。近期,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从书中《熏锅屋》一文中又受益颇多。说起"熏锅屋"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解。于永正老师是徐州人,当地人管厨房见"锅屋",套用徐州的一俗语,叫"没有熏不黑的锅屋"。意思为新盖的厨房的墙壁再洁白,日子久了,也会被油烟熏黑。于老师认为,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评、议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