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儿童习作,不仅反映着儿童的生活世界,也折射出儿童的精神世界.一篇习作就是一朵儿童的心灵之花,就是一棵儿童的精神之树,就是一条儿童的情感之河.可是细细阅读儿童的习作,却发现在章言稚语的后面,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缺失童真,缺少童趣,泯灭了童心,沦丧了童性,"作"的气味太浓,教育别人的架势太足,个性的本真显得太虚.那么,如何才能让儿童的习作充满童真、童趣、童心和童性呢?  相似文献   

2.
"儿童化作文"教学其本质就是记录"美好瞬间",写意多彩生活;研究"生命之趣",倾听成长之音;聚焦"特别发现",表达成长花絮.这些尝试与探索,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儿童一起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当习作教学的所有环节、所有元素都有了这样的指向,都与儿童的精神和言语一脉相承、和谐共生,那么写作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儿童化作文”教学其本质就是记录“美好瞬间”,写意多彩生活;研究“生命之趣”,倾听成长之音;聚焦“特别发现”,表达成长花絮。这些尝试与探索,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儿童一起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当习作教学的所有环节、所有元素都有了这样的指向,都与儿童的精神和言语一脉相承、和谐共生,那么写作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儿童习作的精神底色。习作教学应立足儿童的生命本原,呵护儿童习作的游戏精神,让儿童真正像玩游戏一样快乐、自由地习作。要"有意思",内容上回归儿童习作的游戏本真;要"有规矩",方法上体现儿童习作的游戏本色;要"有自由",评价上尊重儿童习作的游戏本质。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他们发现、探索、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儿童的"学"需要游戏,教师的"教"就要具有游戏的精神。习作教学如果能够满足儿童对游戏精神的需求,贴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那么真正的教学就发生了。一、创设具有游戏功能的语境儿童学习写作是需要语境的。习作语境通常回答了谁在写、写给谁看、为什么写的问题。有语境的写作是真实的写作。创设一定的习作语境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黄金岁月。在这个时段,无论怎么强调习作兴趣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不喜欢习作,甚至厌烦习作,那么直接影响着这个人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其缺憾是不言而喻的。有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知识就是规范,在起步阶段讲"规范",会破坏了儿童的习作兴趣;知识就是限制,在起步阶段就"限制",会束缚儿童的习作自由。其实他们将"习作要求"和"习作知识"这两个概念混淆了。"习作要求"指的是儿童完成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每一次习作,都和学生进行着诗意的旅程,你会惊奇地发现,习作教学原来是那样可爱,那样精彩!教师应该创设充满活力的习作课堂,唤醒儿童诗意的眼睛,焕发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让生命在习作这片沃土上诗意成长。一、回归自然,擦亮儿童尘封的"天使之眼"儿童习作是生命本真的表达和交流,当然更要同归自然,方能达到"诗意地栖居"的要求。请看一位低年级  相似文献   

8.
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先生曾借韩寒说过的一句话"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抨击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确,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儿童缺乏自己的思考与表达,童意不在,童话流失,童真难寻,童趣无味。真话作文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想,语文教师作为孩子童年精神世界的构建者和守护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每一个孩子说真话,抒真情,努力让儿童习作"童趣盎然、童心灿烂、童言无忌、童笔生花"。一、走进生活,在观察中丰富感知五彩斑斓的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文化在儿童精神世界中面临"断链",作为守护儿童精神的习作教学,应当自觉消除课程建构中的"盲点",视传统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视传统节日为重要的教学平台,开发和架构起富有民族气韵的习作课程体系,让儿童在感悟、体验、表达等习作活动中,融入到民族文化的长河,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正习作思维,是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结构中一个细小的单元,但却非常重要。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我们知道,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同时也与思维协同发展。写作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着语言表现力的优劣。如果说语言表现力是一篇习作外在的"血肉骨架",那么习作思维就是其内在的"精气神韵"。培养儿童的习作思维,是习作教学乃至语文核心素养培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在每个学生心里也都有一块田地,那是一块用儿童的视角观望世界而形成的心田,而习作,就是孩子心田的投映,是心田上开出的花。可是提起习作,很多学生会情不自禁畏难,硬着脑袋纸上谈兵,即使成文最终也是篇幅短小,内容空洞,不知所云。所以教师在平时习作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丰富学生生活、指导观察方法上,充分开拓学生的习作源泉。  相似文献   

12.
黄平 《甘肃教育》2020,(2):142-142
儿童的习作,就是儿童的作文,其透过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语言来描述儿童的生活,表达儿童的情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教会学生们谋篇布局、遣词用句、表情达意,用"我笔写我心",一直是笔者研究的课题。下面就儿童习作,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教材课文,儿童习作的范文要让学写习作的学生把作文写得有模有样,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精心讲解。  相似文献   

13.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2,(17):47-48
当前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因为比较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疏远了儿童的亲身经历,导致习作言之无物;疏远了儿童亲身经历中的真切感受,导致习作言之无情。我们老师习惯了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过分地拔高要求,追求一些不切学生实际的表达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习作逐渐远离了儿童的真实生活,失去了儿童的纯真本色,因此,习作质量提高缓慢就不足为奇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习作教学就亟须回归学生的生活——"儿童世界"中去,这样才能使习作真正达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才能真正呈现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呈现学生生命灵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吴勇 《湖南教育》2007,(5):20-21
前苏联教育学者季亚琴科在本体论层面道出了教学和交往之间的关系:教学是以特殊的方式有组织的交往,或是交往的特殊变体.而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于习作教学来说就是言语.通过言语交往,形成童心和生活的相互映照;借助言语交往,教师在儿童的精神世界构建稳定的言语图式(包括写作方法、技能);依靠言语交往,让儿童习作拥有它的生命意味.因此,我们以为"童化"的作文教学,"交往"不是它的外在的工具,而是它的内在本质,"交往"成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视野.因为交往,写作成为儿童的真切需要;因为交往,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能力;因为交往,儿童从写作中体悟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相似文献   

15.
正儿童习作的根本旨趣是解放儿童的"本质力量",让儿童在"成事"中"成人"、"成文"。因此,儿童习作必须从狭隘的书本中挣脱出来,走向广阔的"生活田野"。"田野"是儿童习作的生命之所在。在"田野化习作"中,儿童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表达自我对生活的体认、发现,放飞自我的生命,探寻自我的心灵,完善自我的人格!一、田野化习作:表达儿童生命的田园牧歌  相似文献   

16.
李吉林说:"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求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主题)的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情境,引导儿童获取作文题材,使得儿童习作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相似文献   

17.
"生活纪实"习作教学就是用儿童的心灵去阐释,用儿童的视野去观照,用儿童的生活去构建,让小学写作成为真正的儿童的习作,让童年在学生们的笔下真实地流淌. 我们尝试着对学生进行了"生活纪实"习作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活,体验生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思维逐渐缜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纪实习作成了很多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得习作逐渐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顾莹 《江苏教育》2014,(9):14-15
<正>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强烈的体会:学生特别喜欢由教师自主命题的"小作文",而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被称之为"大作文"的习作内容,学生的表现则差强人意。为什么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赢得儿童的欢心呢?笔者认为最根本原因就是教材与儿童当下的即时性生活缺乏必要的关联。教者只把眼光盯在教材上,而对儿童鲜活的生活状态熟视无睹。因此,要提升教材习作在儿童世界中的魅力,就必须将教材与儿童的生活水乳交融。一、阅读生活:让教材习作更适合教学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不是主题单元,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常常会使读写分离。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打破教材  相似文献   

19.
对于儿童来说,"闲暇"是基于"自由"的,在儿童的闲暇世界里,生命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刻意。儿童习作,是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伴随着理性或激情打开心智"地图"的。因此,闲暇也应成为儿童习作的一个向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闲暇心态"与"自由表达"、"闲暇情态"与"自信表达"。  相似文献   

20.
体验是儿童接触自然、了解自我、体认社会的重要路径,体验能唤醒儿童经验,帮助构筑儿童的个人世界。因而,体验式习作课程试图通过这一路径实现儿童经验构建、儿童习作能力和儿童精神成长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