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阅读速递     
《出版参考》2014,(8):54-56
《瓦尔登湖的反光:梭罗日记》 [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朱子仪译 金城出版社定价:58.OO元 2014年6月 作为爱默生的学生、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梭罗青出于蓝,他的日记被爱默生称为“储蓄所”,而他为世人所熟知的《瓦尔登湖》正是从他的“储蓄所”里零存整取了全部素材.《梭罗日记》是梭罗生命的储蓄所,他的文学生命因此而不朽。  相似文献   

2.
常凤 《出版广角》2018,(3):87-89
《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文学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传世之作,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这部小说详细地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26个月,他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崇尚与呵护之心.同时,《瓦尔登湖》所体现的崇尚物质简朴、精神富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对处于现实浮华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当天,28岁的亨利·戴维·梭罗,毅然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搬进了离波士顿不远的一个小湖——瓦尔登湖畔的一栋他亲手盖起来的小木屋里,宣告了他个人的生活与精神上的“独立”。小木屋里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件家具。他在湖边种豆、打猎、伐木、收获,也在湖边倾听、观察、沉思和梦想……他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独立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当他认为他已达到了他的那个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的实验的目的时,他就走出了林子,重新回到了城市。以后他又花了几年的时间整理那些笔记。9年后,即1854年,他的《瓦尔登湖》出版问世。 这本书是梭罗的人生哲学和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真正  相似文献   

4.
万仞 《四川档案》2014,(6):29-29
<正>"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漂浮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避隐处,高高地躺在我的思想中"。这是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散文集《瓦尔登湖》中第11篇《湖》中的一首诗,描绘了瓦尔登湖如梦如幻的神奇之美。1845年7月4日,梭罗带着一把斧子,来到了离他家不远的瓦尔登湖畔,自建房屋,开荒种地,看书写作,过着最简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造化和人类杰作之间--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罗以瓦尔登湖畔为基地,默默地实践着爱默生关于"人与字宙保持着最原始的关系"的理论.他的<瓦尔登湖>以其独特的思想、个性赢得了举世的瞩目.在自然中,他寻求的是一种孩童般、牧歌式的浪漫和愉悦;寻求一种外在简朴、内心富有的生活方式;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唤醒人们融入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引子——一次短暂而曲折的读书经历现在国内正流行着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瓦尔登湖》.我也跃跃欲读,5月初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借了两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译本,又从网上下载了最有名的徐迟的译本.为了能够读好这部难读的书,我初步对照了三个译本,从中选择了徐迟的译本和王光林的译本(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05年)作为阅读本,以徐迟译本为主,碰到不容易懂的地方,再对照王光林译本.这种做法还真管用,帮助我解决了几处难题.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翻译确实是一种再创作的智力劳动.我首先仔细地阅读了徐老的《译本序》.徐老在《译本序》的开篇就讲:"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我已经退休12年了,对名利早已心如止水,对家庭、子女也心意满足,安安静静地读书有四五年了,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徐老对读《瓦尔登湖》的要求.可谁曾想到,读第一章"经济篇"就卡壳了,总感到读的内容似乎不进脑,引不起兴趣,不知所云,硬着头皮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  相似文献   

7.
梭罗的《瓦尔登湖》 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相似文献   

8.
正01梭罗的《瓦尔登湖》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0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永远这样,一辈子都手拉着手!乌拉,卡拉马佐夫!"郭立亚再次欢呼,孩子们也跟着他再次欢呼。  相似文献   

9.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书能成为一部经典作品,与美国十九世纪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梭罗个人的生命历程直接相关,具体可概括为四个因素:一是超验主义运动,该书是超验主义的核心文本;二是自然文学写作,该书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并具有深远的生态学意义;三是乌托邦社团运动,该书是对个体乌托邦的成功书写,宣扬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契合了美国人的伊甸梦想;四是废奴运动,梭罗的"英雄"角色及其身后的文化地位也对该书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凌翔 《军事记者》2008,(10):48-49
我一直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将文章写得活灵活现的,是怎样将不容易让读者感兴趣的那类文章写得引人人胜的。前不久,看了美国著名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我似乎豁然开朗起来。  相似文献   

11.
梭罗曾用三把椅子的用途来描述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生活:"我的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用三把。"一百多年以后,无论你在哪儿隐居,想和多少人交往,你的客厅里都不用摆那么多的椅子了,互联网为你搭好了一个巨大的会客广场。所以当你随便说点什么,立刻有人喊着"沙发"、"板凳"、  相似文献   

12.
《瓦尔登湖》的中译本自1949年在中国首次出版以来,经历了由冷到骤热的接受过程。笔者从翻译出版视角并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来考察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接受语境以及读者期待视野对《瓦尔登湖》在中国出版接受状况的影响,并对《瓦尔登湖》复译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1845年,有一个叫梭罗的年轻人带着一把斧子,只身来到茂密森林里的瓦尔登湖旁,伐木建造起了一座小木屋,并在这里远离商业社会的喧嚣,孤单而宁静地生活了两  相似文献   

14.
“《Esquire》不是潮流杂志,不是给男人办的健康杂志,不是面向男人的金钱杂志,它不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他们的全部。”世上的男人有两种:好男人和坏男人。如果你有幸找到了好男人,就给他订一份《Esqui-re》;如果你遇到了第二种,恭喜你找到了一个拯救他的方法。——《Esquire》主编大卫·格林哲  相似文献   

15.
我的班长余书福退伍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已成为一家报社的编辑,战友们对他今天取得的成绩投去赞赏的目光。余班长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发表的三大本作品剪报本被海南《商旅报》聘为记者,后又被《海南特区报》聘为体育版编辑。在一次师里组织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上,余班长作为特邀佳宾被请回部队给大家上课,许多战友向他请教:“余班长,你从基层报道员走到今天报社编辑的位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笑着回答:“写新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热爱。”大家进一步打探:“如果想要达到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到底要热爱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一尺深!”…  相似文献   

16.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出自《李普曼传》. 1910年,美国,波士顿.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沃尔特·李普曼,收到《波士顿平民报》主编的聘请,让他兼做该报的记者.李普曼对此拿不定主意,他决定去找林肯·斯蒂芬斯,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斯蒂芬斯是以写揭露性报道声震全美国的声名显赫的大记者.他对李普曼说:“从你个人的角度看,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将要成为你上司的那位编辑是不是一个明智的人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当你打开这本书,清新的文字,细腻而准确的描述,以及文中溢开的对自然与动物的热爱都会感染你,让你无法释手。这就是沈睿新出的《荒原上的芭蕾:动物与人散记》(以下简称《荒原上的芭蕾》)——一本难得的观察自然,描写动物如此细腻的书。  相似文献   

18.
高原  司志政 《出版参考》2007,(11):11-11
Henry David Thoreau是美国作家,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这是一本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相似文献   

19.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当天,28岁的亨利·戴维·梭罗,毅然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搬进了离波士顿不远的一个小湖——瓦尔登(Walden)湖畔的一栋他亲手盖起来的小木屋里,宣告了他个人生活与精神上的“独立”。小木屋里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件简单的家具。他在湖边种豆、打猎、伐木、收获,也在湖边倾听、观察、沉思、梦想……  相似文献   

20.
名著在图书馆藏书中的比重,是衡量图书馆品质的重要方面之一。但什么是名著?迄今尚无科学而明确的界定。《辞海》中不列“名著”条目,《现代汉语词典》则以“有价值的出名的著作”一语作诠,未免失之过简。美国梭罗认为名著“是人类思想的崇高的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但如果以此为标准,则不少被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而并非显示“预言性”的作品,例如梅里美的《卡尔曼》,莫泊桑的《羊脂球》等。就将被排斥在“名著”之外。所以,梭罗的话恐怕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