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创业孵化过程可以分为前孵化、扩张孵化和稳定孵化三个阶段,其中涉及到企业概念价值、商业价值和可持续价值的实现问题.对此大学需要承担创业推动、知识转化、硬件环境配套、沟通支持、市场推介、管理咨询、评估企业、执行退出等八项任务,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并构建一系列网络平台和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创业型大学大多为地方性高校,其发展宗旨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业型大学在我国刚刚兴起,然而其服务社会经济的潜力却不容小觑。创业型大学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等方面。当前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创业型大学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这既需要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保障,也需要创业型大学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学创业孵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工作主线,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大学在创业孵化过程中的平台优势。要解开这一难题,需要对大学创业孵化过程进行研究和解析,把握过程中大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征和教育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活动。而在大学创业孵化的3个阶段过程中,创业者主要体现出14项关键能力特征,由此会产生8项主要的创业教育需求。为此,大学创业教育要开展10项相应的工作,以推动和帮助创业者完成企业孵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创业教师是否一定要有创业经历,人力资本理论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研究视角,而大学创业中心则是促进创业教育过程人力资本对接和提升的重要组织载体。大学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者类型多样、创业教育导向多元、教师人力资本结构多维,有助于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力量,促进创业教育者与学生人力资本的对接,培养学生形成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创业人力资本结构。国内外代表性大学创业中心的实践,为人力资本与创业教育的研究融合提供了依据,对廓清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关系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支持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升其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大学科技园积极探索并构建"学校—政府—大学科技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伴随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在智力支持、科研保障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并纷纷主动走出校园,步入创业型时代。通过对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沃里克大学为主要代表的欧美创业型大学的比较分析,发现他们面临同样的政府财政紧缩环境,需要改善与政府、企业间的关系,吸纳创业文化,但在转型动力、学校类型方面有所不同。反思创业型大学的改革,认为其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政府、企业建立融洽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适合走创业型道路,更不能将个别的创业视为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英美日印四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日、印四国大学创业教育在课程建设、项目引领、资金保障、服务与支持体系、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各高校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也遇到不少问题。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四个典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深度访谈调查,采用案例分析及比较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目前在校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试图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资源平台整合、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全校性创业教育等方面提出针对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利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结合优势专业领域,与社会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客和创新创业者提供新型集约化配套平台支持。通过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链条,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从商业模式、服务平台、孵化机制等方面对南京工业大学众创空间——南工劝业公社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实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学转型与创业活动互动发展是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同时也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将创业活动融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之中是实现二者互动发展的关键,为此,应积极构建多元的互动主体,完善大学创业体系,搭建创业活动平台,全方面保障创业活动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与大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是现代大学永恒的主题。建设大学文化,既是现代大学的神圣使命,又是办好现代化大学的时代要求。须始终遵循大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学和大学文化的本质,创造性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平原 《教育学报》2005,1(1):58-67
大学排行榜的好坏,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方式以及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大学评价不能重“物”轻“人”。对于“大学精神”,我认为没有凝定不变的东西,也不相信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十几万人近百年的努力,有关讨论是“可爱”而“不可信”的,而我宁愿把这种讨论转化为讲述“大学故事”。校园里广泛流传的故事,经过一代代师生的选择、淘洗和再创造,以活灵活现的形式,不断传承并塑造着大学精神。它同样可以成为大学史乃至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授是大学故事中的主体,如何实现古人“从游”之义,坚守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道德准则,经得住金钱和名位的诱惑,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必须回到“尊师重道”上来,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理解、接纳和转化中,重建师生关系,重塑教授形象。  相似文献   

13.
"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不能取代大学语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有用“大学人文”和“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的意见,笔者认为不可取。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教育,多年来从教材研究到教学实践都已有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总结这些经验,提升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一个聚集了各种社会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教师、学生、政府、捐赠者等利益相关者都与大学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这些关系需要一些规范来进行整合。因此,大学法令可以看作大学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规则,其活动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大学法令能够降低大学的治理成本,保障大学自治所必须的分散决策。由于大学法令是由国家制定,超脱于大学之外,因此大学法令是大学外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高等地质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大学精神,提高大学水平,彰显大学特色,以不辱大学使命。大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民主,求实创新。提高大学水平的关键是认真教、勤奋学、悉心研、科学管。大学要建立自己的特色与品牌,要办三型(即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四力(即贡献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五强的大学(即培养爱国心和责任感强、基础理论强、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五强人才)。大学的光荣使命是教书育人、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引领风尚。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对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大学的发展。大学只有不断地通过制度建设、文化熏陶、大师引领等发展途径,才能孕育出大学之精神并使之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章程,在一所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是纲领性的,是层次最高的。自2012年初,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制定各自的章程以来,对于大学章程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我国已有几所大学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毋庸置疑,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制度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大学与大学章程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学章程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等,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转变之中,文化个性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为了迅速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以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传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文化是特定群体的生活样式,而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是学校文化长期传承与积淀的结晶,是学校个性的集中体现。本文对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传统的内涵和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大学文化的育人特色,并提出当前构建大学先进文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 2 0世纪 4 0年代的兰州大学就筹建了甘肃省乃至西北的第一批生命科学的学科点——“国立兰州大学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 195 1年 ,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合并为兰州大学生物系。经过 5 0年坚持不懈的建设 ,兰州大学生物系已逐渐发展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生命科学教学、科研的基地和中心。对促进甘肃和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并在全国确立了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领先地位。 1999年 ,为适应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 ,原兰州大学生物系、教育部直属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