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特立“杂拟类”有三方面的原因:时代风气、《文选》的编辑宗旨和拟作本身的突出成就。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不仅在“杂拟”类中有特殊地位,而且与《文选》诗的分类也有很大关系。《隋志》将《江淹拟古》归入“总集类”乃因其兼具“总集”之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萧统《文选》“乐府诗”共选录诗歌36题41片,这些乐府诗曲名多样,内容题材更是繁杂不一,对其题材条分缕析是必要且有益的。文章即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这41首诗歌进行分析,旨在梳理与归纳出三大题材,即志向怀抱类、军旅征战类、别离相思类等,每一类下再作小分类,并试分析与辨别每类题材的写作特征,以期更加深入地研读《文选》“乐府诗”。  相似文献   

3.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选》分体既非三十七类,更不可能是三十八类,而只能是三十九类。对证明《文选》分类起关键作用者有二:《文选》序次作家的实际情形与《文选序》所说的"各以时代相次";相关版本上之标示。陈景云诸名家因未能就整体来考察部分,故虽知"移"而未能识"难"。《文苑英华》及《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如何,这对研究《文选》原分多少体无实质性意义;据天津艺术博物馆与日本永青文库分别所藏的敦煌本《文选注》之"解",无法证明"难"非《文选》之一体。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内容 第四册“看图学文”共有6篇,其中多幅图4篇,单幅图2篇,保留和新选课文各占3篇。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教材的三大部分中,各部分均有2篇看图学文。第一部分中有《小蝌蚪找妈妈》和《骄傲的孔雀》,这两篇都是看连续的多幅图学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用一幅幅形象具体的图,配有一段或几段浅显的文字,完整地表达了故事内容。第二部分中有《我们也要当红军》和《难忘的泼水节》,这两篇都是看单幅图学文。这类课文是以一幅内容较复杂的图,配有一篇较完整的短文。第三部分中有《黄山奇石》和《雷雨》。这两篇看图学文,虽然也是看多幅图学文,但与第一部分中的看多幅图学文略有区别。如:《黄山奇石》一课,由四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第一幅图是黄山景观照片,第2—4幅图,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三个景点的照片。图与图之间并没有密切的联系,不是表达事件发展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6.
宋朝倪思认为:“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写作假如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堪谓之文矣。”刘勰讲:“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他们的阐释强调了按体制写作的意义,而按体制写作的前提必定是文先定体。古代曾有人说,王安石认为宋王禹  相似文献   

7.
张飞飞 《文教资料》2012,(26):123-125
萧统的《文选》中,"公宴类"诗歌是其诗歌分类中重要的一类,共选有十四首,其他类也有公宴之作,《文选》之外更有大量优秀的公宴诗未被收录。公宴诗发源于先秦,兴于魏晋南北朝,《文选》中所选录的公宴诗作具有典型性。本篇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所录的各个阶段的作品,探寻其发展轨迹和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突出方法抓住重点──第九册第一单元教学谈广东黎俊生本单元教材编排了两篇看图学文《鸬鹚》和《梅雨潭》、一篇讲读课文《海上日出)、一篇阅读课文《登山》。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编排意图,本单元侧重于进行两方面的训练:两篇看图学文侧重于进行观察能力和理...  相似文献   

9.
《文选》在唐代因为士人熟习、考官熟精,成了话语交流的一个共同的预设和大前提,唐人试律诗遣用辞藻几乎都可以在《文选》中找到出处,这表明:感受、积累、运用《文选》辞藻,模拟化用《文选》辞藻、隽语、丽句经纬诗文是唐人赋诗作文的一大门径。  相似文献   

10.
本册教材在“课文”之前安排了两篇看图学文《长城》和《桂林山水》,训练重点是:恰当地选择观察点,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事物要抓住特点;边观察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观察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叙述出来。《长城》配有两幅彩图,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突出了长城的雄伟气魂和坚固构造。第  相似文献   

11.
《文选序》分三个层次阐说了怎样对待《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首先,要区分“选录范围”和“选录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分析“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不是在说《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应将萧统本人的文学观与《文选》的实际选录标准区别开来;从萧统的其他作品、甚而至于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寻”出一个所谓的《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不妥的。讨论《文选》的选录标准,较稳妥的方法是从《文选》文本出发,仔细分析每一篇作品的性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从而归纳、概括出《文选》实际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12.
张文辉同学问:应该怎样根据书目查找资料?图书馆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这就需要了解图书馆书目的有关知识,准确获知藏书的具体情况。《找书的金钥匙——书目》指出书目是“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书目的种类和各类书目的用途,介绍的重点是图书馆目录的分类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刘勰标榜儒家思想是为了反对当时的浮靡文风,要求作品有明朗健康、道劲有力的风格特点,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刘勰看到文学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与萧统的文学发展观是一致的。萧统爱好文学,喜与刘勰交往;《文选》之文体分类与《文心》极其相似;《文选》的文笔区分大都暗与《文心》相合;《文心》论述的名家名篇,《文选》大都选录;《文选》赋类按内容分为15种,受到《诠赋》篇的启发。《文选》受《文心》影响是肯定无疑的。  相似文献   

14.
“座右铭”,最早见于萧统《文选》所收的东汉书法家崔瑗《座右铭》一文。吕延济题注说:“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座右铭”是古文体铭文的一种,萧统《文选》将它列入“铭类”,清人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它列入“箴铭”类。箴铭类是用于规戒的文章,内容大多是用来戒勉(警戒、勉  相似文献   

15.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的语文教材,似乎一直沿袭着文选性质。从早期的《昭明文选》、《四书》,到后来的《开明读本》以及近几十年的语文课本,无一不是各类文章的选编。这种文选式的教材编组,在近世形成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个垂直系统:十二年洋洋大观的文选读本。尽管近几十年各种教改此起彼伏,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基本未曾改变,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语文教材的这种特点恐怕一时也还难以改变。这样,各种新语文教材的区别也就可想而知了,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选编什么样的文章,一是怎样选编或编组。前者是指从文学的浩大“太仓”之中选取哪些文章来编制…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文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神州古籍,唯此最先”的《尚书》,其中大部分篇章就是应用文。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把文章分成三十六类;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文章分成三十九类。其中书信类就有奏、疏、议、启、章、表、对策、札子、奏折、封事等许多细目。诸如秦李斯的《谏逐客书》、汉晁错的《论贵粟疏》、  相似文献   

18.
《文选》:总集名,世称《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编。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选录标准是以“文为本”,不选子、经,史书也只略选论赞,表明编者已为文学划定了范畴,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从文体上分为赋、诗、骚等38类,共有700多篇。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故“文选”可理解为“文学作品选”。《世说新语》:初名《世说》,也作《世说新书》,古代小说集,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此书主要记述士大夫的言论、轶事。“世说”的意思是“社会言论”,故“世说新语”可理…  相似文献   

19.
《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是适应高考指导需要,探求阅读规律,提高阅读效率的最新期刊。《快速阅读》栏目设置与撰稿要求: 1.考点指津。针对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结合高考考点的要求,按照解读规律给予点拨指导。撰稿时最好是一篇文章只谈一个问题,做到有理有据,集中、精要、实用。2.解读门径。撰稿时分为“整体感知”“捕捉信患”“揣摩语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五个子栏目编写,与之相关的阅读考点有: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对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