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20年中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文章首先从公共产权出发,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委托代理并存和资产委托代理和行政性的委托代理并存的特殊性;其次,文章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委托人问题和代理人问题并存的特殊现象;最后,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多层次性特点。文章认为,由于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问题更加地严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的诸多问题: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委托人监督控制力不够;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责任风险不对等;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利益不一致,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同时提出了治理对策:加大监督力度,使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最大限度的对称;明晰国有企业产权;积极设计经营者的报酬机制,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相容;营造充分的竞争环境,强化市场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代理人才有动力去有效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绝大部分可归结为代理问题,即企业代理人侵害委托人权益或欺骗委托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所有者缺位,没有真正委托人参与博弈,再好的制度也会失灵。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即通过国有企业民营化使企业产生真正的所有者,在此基础上,再构筑各种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确定委托代理基数的两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将具有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分别称为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委托人(比如企业所有者)与代理人(比如企业经营者)之间进行的讨价还价中,双方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代理人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企业经营者更容易知道他们每年能完成多少利润,但是他们通常倾向于隐瞒这一信息,以便在讨价还价中压低利润基数,从而获得更多超额奖励。委托代理基数是指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向代理人要求或代理人向委托人承诺并达成协议的计划指标。Harris和Rav曾经指出,如果委托人不能观察代理人的行为,那么对委托人来说,最佳的…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所有权代理人职业资格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在经历着重要历史变革。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因此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建立我国国有资产所有权代理人职业资格准人和管理制度,从竞争、监督和激励三方面完善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杜伟  曾昆 《中国科技纵横》2010,(24):127-128
本文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研究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和其下属子公司之间的两个单层委托代理关系。通过对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得到结论认为:在两个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越规避风险其获得的风险收益越少,当委托人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将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在经济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经营风险大部分由国资委承担。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下属子公司间的激励合同应根据子公司所在行业的特点设计,经营风险较高的子公司其激励合同应提高提供较高的固定收益。  相似文献   

7.
从博弈论中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了政府R&D资源分配和使用中的博弈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政府R&D资源管理的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完善委托人约束机制、代理人激励机制和研究质量评价机制的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8.
从博弈论中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了政府R&;amp;D资源分配和使用中的博弈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政府R&;amp;D资源管理的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完善委托人约束机制、代理人激励机制和研究质量评价机制的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9.
委托——代理关系与信息经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现代情报》2003,23(2):158-159
委托——代理关系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及由此产生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指出信息经纪人的出现改善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信息经纪人的报酬问题,以及在委托人与信息经纪人之间形成的新的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10.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阐述了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委托——代理人的两个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委托——代理模型基本框架是委托人在设计合同的基础。委托人在设计合同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期望效用最大,还要考虑激励相容约束对代理人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协调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代理人与委托人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代理人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趋于一致,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引入,比较好地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股票期权及其激励作用,然后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运行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股权激励机制与经理的机会集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马震  王科  张巍 《预测》2002,21(3):62-65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股东与经理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有必要对代理人的行为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本文就股权激励机制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加以探讨,通过引入经理的机会集合,构造一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两阶段博弈,从而确定一适当的股权激励比例。  相似文献   

13.
委托投资中的最优风险分担合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昌生  丰赋  黄卓 《预测》2003,22(3):62-64
在通常的委托-代理问题中,由于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委托人通常采用线性支付合同来激励代理人的行动。本文在委托—代理框架下,讨论了委托投资的最优线性分担合同。我们发现,线性合同主要并不是用作激励,而是把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代理人,以达到风险的帕雷托最优配置。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我们求出了问题的显式解,并对模型的解释能力进行了考查。  相似文献   

14.
正如市场不同的交易者之间进行交易活动的背后是由利益驱动一样,在创新体系里,创新人员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由利益驱动的.体系的所有者国家为委托人(principal),创新人员为代理人(agent).委托--代理理论框架旨在寻找处理他们之间关系的若干可能的解;或者证明,当最优解不存在时,会有什么样的次优解?理论发现表明:激励机制与风险机制之间是有替代关系;对代理人的监督程度也很难界定.如何重新调创新体系与创新人员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重新设计激励机制.寻找使效率最大化的最优解成为论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陈琦  赵涛 《软科学》2008,22(4):21-23
对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对自然状态存在不同的认识时,对最优契约的影响情况;同时给出了考虑自然状态对代理人努力负效用的影响时的最优激励合同.通过激励补偿系数和委托人及代理人对自然状态估计的相关性分析,得到了有意义的经济学结论.  相似文献   

16.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昕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委托人可能会无法及时识别代理人的真实禀赋,这将导致不合格的代理人占据管理者的岗位;同时代理人还可利用信息不对称减少自身的要素投入,或者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目标函数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防范这种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或者说,知情者(informed player)是代理人(agent),不知情者(uninformed player)是委托人(principal),并且代理人的有关个人信息(行动与知识)影响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为代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民营企业和传统民营企业的区别在于是否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现代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及全体员工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和实质就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问题,即现代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维护问题,核心是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代理人尽可能对自己行动负责,全心全意经营管理好公司,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股份公司是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是委托管理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代理关系,其中股东是委托人,管理者是代理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的往往不完全一致,因而代理关系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何影响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期权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期权博弈理论建立模型,为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代理问题提供一种契约约束的方法。在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致力于为政府提供一种最优契约,使其可通过契约激励和非物质性惩罚的措施使国企经营者能付出努力,并揭示企业的隐藏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