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大学公共篮球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对公共篮球课教学评价进行初步探讨,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性的构建浙江省大学公共篮球课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优化公共篮球课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24式太极拳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针对中医院校的专业特色,围绕"快乐体育,特色项目"这一思路,对24式太极拳课程教学开展一系列研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并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并对太极拳课有正确的认识。开展太极拳课,对国家提出的终身体育的贯彻执行起到良好的作用。文章为太极拳课在山西高职院校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与音乐相结合,更好地彰显太极拳的自身魅力,突出太极拳特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教学实践等方法对太极拳和音乐结合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节奏吻合是太极拳与音乐结合的重要内因;太极拳与音乐结合对太极拳演练有积极效用。在此基础上对选择太极拳配乐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太极拳课程体系建构进行初步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四方面出发,构建高职院校太极拳课程体系,试图突破太极拳门派众多、套路繁杂、推广无序、科学评价体系欠缺的氤氮之状,制定一套适合太极拳在高职院校中推广的标准课程体系,力求还原太极拳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本质属性,为高等学校体育的改革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育改革提出,体育课程评价要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多方面多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现阶段,对于过程性评价的应用流于形式,多数体现在教学大纲等文件中,在教学过程进行实践的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的评价体系。以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为研究对象,通过施测现行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指标,对学生学习态度、排球知识与技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成绩提升、学习态度转变,促进知识吸收与技能实践,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的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层面可行,经与现行评价体系对比,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促进学生成绩、学习态度、排球理论与技术以及实训技能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排球课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与访谈法、教学实验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现状出现的问题,从太极拳教学内容、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提出教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10年北美体育教学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刊载的231篇文章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主体分布广泛并注重主体间协作,主体专业背景呈多样化;研究主题多热衷于学生性别、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学习者特定领域学习发展、体育游戏及教师教育评估等方面;研究设计以调查和试验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法,注重定量研究,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占多数.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教学中的内心演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永明 《中华武术》2002,(12):29-29
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太极拳运动的开展更加广泛,现在许多高校都把太极拳列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在看完教师的示范动作后会感到眼花缭乱,练习时常常出现手脚不协调,动作路线、方向弄错等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太极拳教学经验,采用内心演练法与实际练习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当前太极拳课程教学考核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在教育公平视域下对太极拳考核办法和标准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制定考核多元化、教考分离、考官多样化、过程评价与中介评价相结合、创新与素质评价等考核方法,并制定套路评分、教学过程评分、考勤评分、素质评分以及理论成绩评分等标准,进一步提高太极拳考核的公平、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专家访谈法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高校篮球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结果表明:高校篮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是评价高校篮球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胜任力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体系构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具体办法。结论: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包括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技能、与时俱进的思维认知和理解能力、组织管理与创新能力。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为思路,建立基于胜任力结构内容的合理考评体系、自主构建健全的个体职业素养、完善胜任力结构内容培训机制,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芙茉  骆红斌 《体育科研》2010,31(5):98-100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公体课教师评价体系应体现多元化,即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多元化。该评价体系建立以业务专家组、管理组和综合考评组共同参与的,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综合运用的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目的是摒弃教学评价的功利性,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正确的定位,通过评价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切实体现"以评促教"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背景下,国家对教师提出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生需要"好老师",培养优秀教师成为未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为了探究学生视角下的优秀体育教师概念维度、维度关系,构建优秀体育教师评价体系,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以访谈法收集资料,以扎根理论的类属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表明:(1)学生视角下,优秀体育教师概念包括4个维度和9个类属,人格魅力(外在形象、个人特质)、教学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效应(学生反馈、教师指导行为)与和谐师生(良师益友、师生互动);(2)学生视角下,优秀体育教师概念模型突出好的关系胜于好的教育;(3)质性研究初步构建的学生视角下优秀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9个三级指标,为我国制定体育教师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黑龙江省模特、舞蹈形体等职业实用体育课的课程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五点评分法”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得出:该课程评价体系提高了考核评分的准确程度,保障了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了职业实用课程评价体系.对评价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也应结合专业方向趋于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力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体育院校文献检索课普遍地存在教学方式不合理、课时量少以及兼职教师职业素质低等突出问题。而高等体育院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术,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各高校建立文献检索课师资培训体制,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并以此促进教学手段改进以及提高学生兴趣,为培养他们怀疑、求证等基本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围绕素质、教学、科研、指导任务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根据专家的建议赋予它们合适的权重,为高校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灵活调整具体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从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征入手,从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就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构建进行分析。指出专业素质和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等方法,对莆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剖析其改革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以下建议:(1)宏观方面,建议政府出台支持政策,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建议企业依据自身需要,将相关需求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学校,实现地方社会事业、学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2)微观方面,学校积极提升自身的“软”与“硬”实力,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市场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要和方法、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学评价体系上的开放,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a specif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in Hong Kong. By adopt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20 pre-service PE teachers were recruited for individual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Deductive data analysis was utilised to identify unique themes with broad aspe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Using Piaget's 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and Vygotsky's social constructivism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individual factors such as game knowledge, teacher beliefs, learning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ocial factors including government policy, teacher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culture were identified as key influences in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GfU. Furthermo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factors interplay with each other. In conclusion,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m was identified as a useful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llustrating and analys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Gf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