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目的/意义]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进行科学评价,为后续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方法/过程]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及已有研究成果,从隐私政策基本情况、个人信息收集与存储、个人信息使用与共享、个人信息安全控制、用户个人权利保障5个维度构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IOS系统APP Store中48款社交媒体APP的隐私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APP隐私政策的整体评分基本合格,隐私政策在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正确实施隐私政策,应提高用户对隐私政策的阅读意愿,优化隐私政策文本内容,构建社交媒体隐私保护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从隐私泄露和隐私保护角度,讨论运动健身平台与其用户之间的博弈行为,探究不同因素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有效引导与促进隐私保护。[方法/过程]研究运动健身平台服务商与用户双方利益的长期演化博弈,根据不同行为策略的收益、成本和损失来构建用户与平台的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角度分析并得到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运用Python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用户披露隐私信息的程度与平台的隐私保护成本、监管力度及收益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变换不同参数条件时,会出现多种演化稳定策略。用户减少承担保护隐私的成本会提升其对隐私披露的比例;加大隐私泄露惩罚力度有利于缓解隐私泄露。  相似文献   

3.
周涛  曾环宇  邓胜利 《现代情报》2019,39(11):38-45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化商务显著促进了用户的信息交互。与此同时,信息过度收集和使用、信息泄露等问题愈发突出,引发了用户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的密切关注。从用户、平台、环境3个层面,研究了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用户行为的作用。[方法/过程] 研究收集了340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隐私倾向、平台声誉、法律法规显著影响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进而决定用户的信任、隐私风险和社会化商务行为。研究结果启示企业需要采取措施缓解用户隐私关注,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商务行为。  相似文献   

4.
李瀛  杨芮 《情报杂志》2023,(1):152-157
[研究目的]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旨在为政府部门数据隐私管理提供思路,提高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保护水平。[研究方法]探讨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所面临的隐私保护困境,通过对发达国家隐私管理框架的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我国开放数据实践,构建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研究结论]从制度创新、隐私科技和隐私管理实践3个方面出发构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隐私管理框架,分别讨论了每个环节的核心管理要素、流程及工作要点,为政府部门系统地开展隐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随着数智时代的不断发展,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平台应用相当普遍,识别用户隐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可有效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促进社交媒体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基于隐私风险感知过程,融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从用户视角建立影响因素研究假设并设计量表,采用调查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进一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及影响因素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性检验。[研究结论]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优化智能推荐在社交媒体中的作用,并提升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已广泛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户对所提供个人数据的隐私关注一直存在,但却依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需要解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方法/过程]运用社会影响理论,通过解析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隐私成本(即隐私关注)和隐私收益(即行为诱导:人际关系管理,自我展示,主观规范),建立隐私权衡模型,分析用户的隐私权衡行为,寻找隐私关注困扰下用户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结果/结论]用户提供个人数据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并非是忽略了隐私关注,而是行为诱导(包括人际关系管理和自我展示)的正面影响超过隐私关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占南  闫香玉 《现代情报》2023,(10):35-53
[目的/意义]电商智能推荐服务帮助电商平台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为用户进行商品和服务选择提供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用户对于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本文通过探究智能化信息技术时代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影响机理,为缓解用户信息隐私担忧,促进电子商务平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本文基于APCO模型、隐私计算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结合信息隐私披露的相关文献,构建了电商智能推荐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596份有效问卷,利用Smart PLS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1)隐私素养和隐私社会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用户隐私关注;(2)隐私关注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显著负向影响信息隐私披露意愿;(3)感知利益显著正向影响信息隐私披露意愿;(4)智能推荐商品相关性、外向性人格特质和宜人性人格特质显著负向调节用户隐私关注和信息隐私披露意愿的关系。信息隐私安全和算法公平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管理实践问题,本文关注智能推荐和关联分析给用户信息隐私保护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从理论上拓展了信息隐私披露领域的研究视角,从实践上为电子商务平台保护用户信息隐私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外代表性数字人文众包项目中隐私政策框架及内容的梳理,为我国数字人文众包项目中个人信息保护及隐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以及LDA主题建模对国外47个代表性数字人文众包平台网站的隐私政策进行主题鉴别和编码分析,梳理隐私政策的文本框架,并对不同发起平台、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数字人文众包隐私政策的结构框架与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与此同时,探索我国代表性数字人文众包项目中个人信息保护隐私政策方面的现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外数字人文众包隐私政策框架涉及信息内容、信息安全、信息存储、信息共享、信息使用、信息收集及用户权利7个维度,其中对信息收集、信息安全、信息内容3个维度关注度较高,对“用户权利”这一维度的关注度均相对较低;不同发起平台、国家(地区)及项目类型所属维度内容特征存在差异,相对来说,发起平台中档案馆和博物馆,发起国中英国和新西兰,在数字人文众包项目隐私政策的指标完整度较高,转录型指标完整度相对较低;较之国内数字人文众包隐私政策,国外政策的类目体系更加完整,内容覆盖面广,尤其是开始重视14岁以下未成年人群体;最后从隐私政策框架、隐...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阅读隐私政策是个体使用互联网应用前需要面对的事项,也是触发隐私保护意愿的重要原因。[研究方法]以保护动机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隐私政策文本特征(篇幅/提示)对个体隐私保护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设计2(高/低隐私保护自我效能)×2(长/短隐私政策文本篇幅)×2(有/无隐私政策提示线索)组间实验,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分析发现:隐私政策本文特征对个体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存在双刃剑效应。一方面,文本特征能激发个体隐私关注,促进其产生隐私保护意愿;另一方面,文本特征也能诱发个体情绪耗竭,降低对隐私保护的意愿。同样的文本篇幅,有提示线索要比无提示线索更能促进被试的隐私关注、隐私保护意愿并抑制情绪耗竭发生。在控制了提示线索后,短篇幅要比长篇幅更能促进被试的隐私关注、隐私保护意愿并抑制情绪耗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马达  卢嘉蓉  朱侯 《情报科学》2023,41(2):60-68
【目的/意义】探究针对微博文本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情绪分类有效方法,研究微博热点事件下用户转发言论的情绪类型与隐私信息传播的关系。【方法/过程】选用BERT、BERT+CNN、BERT+RNN和ERNIE四个深度学习分类模型设置对比实验,在重新构建情绪7分类语料库的基础上验证性能较好的模型。选取4个微博热点案例,从情绪分布、情感词词频、转发时间和转发次数四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用户在传播隐私信息是急速且短暂的,传播时以“愤怒”和“厌恶”等为代表的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且会因隐私信息主体的不同而产生情绪类型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创新/局限】研究了用户在传播隐私信息行为时的情绪特征及二者的联系,为保护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信息安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但所构建的语料库数据量对于训练一个高准确率的深度学习模型而言还不够,且模型对于反话、反讽等文本的识别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研究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中围观者对不同类型隐私泄漏事件的情感,以确定围观者对不同类型隐私泄露的态度,促进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隐私安全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法/过程】基于隐私泄露事件的四种类型,构建百度情感倾向分析与LDA主题识别相结合的情感分析框架,分别在四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四类隐私泄露事件典型案例中围观者的评论进行抓取和处理,采用LDA主题提取模型进行主题提取,通过百度情感倾向分析进行情感分类,最终进行情感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总体而言,大约75%的围观者对隐私泄露事件持负面情绪,其中围观者对社会隐私泄漏的负面情绪占比最高达82%。具体到各平台的围观者,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围观者负面情绪较多,知乎中的围观者中性、负面情绪较多,抖音平台的围观者正面情绪占比较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创新/局限】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了四种社交媒体上的围观者对四类隐私泄露事件的情感差异,情感的情景与强度维度研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从国家安全观视角,不仅能考察美国数据隐私保护框架的顶层设计,也能充分、全面、立体地揭示出美国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的整体趋势与优劣,为我国跨境数字贸易流通有效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法,对美国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构成与特点、数据隐私立法演化历程及其数据隐私框架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美国新型国家安全观下的数据隐私保护以数字经济优先发展为前提;其数据隐私整体框架,由国内和跨境数据保护与流动规则两个部分组成;美国数据隐私保护统一立法、跨境数据流动监管与治理现代化立法成为趋势;美国主导的同盟国跨境数据流动圈的形成,成为逆全球化的数据贸易壁垒;构建“共同价值观下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迪莉娅 《现代情报》2009,39(12):131-137
[目的/意义] 大数据环境下,APP已经成为工作、生活、娱乐甚至是赚钱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APP也成为用户隐私泄露的重灾区。用户一方面担心隐私的泄露,另外一方面由于APP所带来的益处,却愿意主动提供隐私数据供商家利用,这就是所谓的"隐私悖论"现象。[方法/过程] 隐私计算是研究隐私悖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APP用户隐私计算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影响用户自愿提供隐私数据的核心因素,并分析悖论存在的原因。[结果/结论] APP用户隐私的保护需要不断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开发商与运营商的监管,而不断提高用户隐私保护的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对我国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进行系统评估,有助于推动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健康发展,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基于认知负荷与内容合规性双重分析视角,构建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AHP-EWM耦合赋权。选取我国主流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为研究样本展开实证分析,结合标注结果对其进行评价。[结果/结论]我国互联网医院APP隐私政策存在设计水平不均衡的现象,在降低用户认知负荷、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互联网医院应在优化设计、强化安全责任管理、健全跨境数据监管制度、加强死者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出台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朱侯  李佳纯 《现代情报》2009,40(3):169-177
[目的/意义] 为研究中国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的影响机制,为隐私设置功能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本文以微信活跃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构建了隐私设置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隐私设置行为主要受到隐私设置意愿和感知控制影响;隐私关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隐私设置意愿;感知易用性、信任、交互公平正向影响感知控制;隐私关注和感知易用性都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隐私泄露多发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APP隐私政策不够完整合规。APP隐私政策的完整性评价有助于推动隐私政策合规性研究,并揭示运营方收集和使用用户隐私的现状。[方法/过程]研究针对主流APP的隐私政策文本,利用Bert分类模型和L2归一化等方法计算得到其完整性得分,并从完整性的角度比对分析了不同类别和典型APP的隐私政策。[结果/结论]研究发现,Bert模型分类效果极佳,同时APP间隐私政策完整性差别较大。研究提出的隐私政策自动分类评价方法有助于隐私政策评价研究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为隐私政策合法合规性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用户的微信使用行为,涉及使用动机、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三个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过程]以隐私关注为中介变量,使用动机为前因变量,隐私行为为结果变量,构建用户使用微信的APCO模型,设计量表,测度微信用户对这三个变量的认知,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联系。[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使用动机与隐私关注整体上相关性较弱,但其中的关系保持和信息搜寻动机对隐私关注存在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对隐私行为中的隐私保护存在正向影响,但在使用动机与自我披露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使用动机中的关系建立对隐私行为中的自我披露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百灵  李洁 《现代情报》2023,(4):137-149+164
[目的/意义]移动应用程序的隐私权限请求没有引起用户足够的重视,反而使其对隐私问题产生了倦怠,不愿意在保护个人信息上付出努力。探究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并设计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对于缓解用户的消极心理状态,促使其采取隐私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借助多维发展理论,从技术特征(界面设计感知、权限合理性)和个体差异(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隐私知识)双重视角,构建信息隐私行为(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影响机理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相比于现有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用户对本研究设计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整体满意度更高。高水平的界面设计感知、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和隐私知识是缓解用户隐私疲劳的重要因素。隐私疲劳正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担忧负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疲劳为“隐私悖论”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智能系统使人们享受便捷数字生活的同时,也对用户隐私产生事实或潜在的威胁。尽管用户对威胁的感知及其规避行为有助于保证隐私信息的安全,但在好奇心和从众动机的驱使下,用户的隐私意识变得脆弱甚至瓦解。文章整合技术威胁规避理论和采纳动机理论中的好奇心与从众要素,探讨智能系统用户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机制。[方法/过程]收集296份有效问卷数据,采用PLS-SE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隐私意识通过正向影响感知威胁和感知可规避性对用户隐私保护意愿起积极作用;好奇心和从众对隐私意识产生直接负面影响,并对隐私意识和感知威胁/感知可规避性之间的关系起着间接的调节作用。研究揭示了隐私意识对隐私保护意愿的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加深了对用户隐私决策行为背后障碍类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智能系统服务企业进一步完善用户隐私保护措施,为智能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许多社交网站被创建,使得关于个人的大量信息被收集和发布。为了能够安全地利用社交网站进行信息交流,社交网站在发布数据的同时也要对用户的个人隐私进行必要的保护,本文对社交网络发布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个人隐私保护模型,指出了社交网络在数据发布时隐私保护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