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英语学习倦怠,是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学习英语产生倦怠心理,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者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英语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  相似文献   

4.
杨琼芳 《科教文汇》2009,(13):110-110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力求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任何创造活动最初都起始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邢忠虎 《科教文汇》2007,(9S):37-37
中学生数学教学中以学生思维活动而开展的,而思维活动又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然而,当课堂中创设的问题过于容易,可能无法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如果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接受知识心理作出正确判断,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状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数学教学中以学生思维活动而开展的,而思维活动又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然而,当课堂中创设的问题过于容易,可能无法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如果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接受知识心理作出正确判断,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状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它文艺作品时,对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它本身是一种心理现象,可以唤起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情感的驱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如果有的放矢地创设一系列悬念,必定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一、构置情境,引发悬念在讲新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悬念情境。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比如讲"余数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从学生特征和心理着手,创设富有悬念、矛盾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只有创设富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才能紧扣数学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如果把悬念设置在上课伊始,能激发学生急于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  相似文献   

9.
冯德林 《知识窗》2014,(20):67-67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在平常的数学教学研究活动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1.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育人育心,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渗透,就是将心理健康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心理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学生的情绪具有"动机和直觉作用的积极力量。他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相反,在课堂教学中,若以满堂灌为特征,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感,使学生心理受到一种压抑感,这样长期下去,会阻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品质的培养与技法,学生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彭广树 《科教文汇》2008,(20):106-106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明海 《科教文汇》2009,(11):125-125
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要消除这种障碍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掌握学生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如何调整学生学习心理,使其突破心里闭锁,充分利用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较好的提升记忆力与联想能力,将数学方法、思维逻辑渗透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宋新爱 《科教文汇》2008,(16):64-64
新课课要求我们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一定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作为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挫折表现为: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和进行练习时一旦受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产生一种消极、胆怯、畏缩的情绪和紧张、漠然、的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贯穿挫折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炼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能以楷模为榜样,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不是所有的数学都给人枯燥乏味之感,不是所有的高中数学让人感觉高深莫测,只要你找到一种好的方法,借助好的渠道,就能使高中数学教学别开生面。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去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如何整体把握好每一章、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设计出一系列的贴近学生生活、能融合到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并发生冲突,又能很好的体现本节课数学思维的本质,同时又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相似文献   

20.
汤升鸣 《科教文汇》2009,(23):118-118,128
学生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情感制约着教学氛围的形成和发展;二、情感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三、情感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