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多元解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阅读活动成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对话”.课堂成了众声喧哗的“自由论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阅读:喧哗与骚动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深度阅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不少人开始反思,阅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阅读活动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是什么原因让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陷入了“无中心”“无组织”“无结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阅读教学元理论的纠缠不清。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确是比过去活跃多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多了,并且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一些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霸占了课堂上学生沉入阅读、思考的大量空间,解读文本的深度、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升等阅读的本意几乎被冲淡殆尽。因此,让阅读教学重返正轨、回归本真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至今已有五六年时间了。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课改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发生的诸多可喜变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强了,课堂多元解读多了;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阅读量也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强了,思维活跃了,同时也习得了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变化弥足珍贵。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在最近几年语文文本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前不久正好赶上了一次市级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太赛,我听了四十多节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也有许多课严重变味了,成了“班会主题课”“才艺展示课”“影视欣赏课”“主持人比赛课”“口头辨论大赛课”等等。究其原因,就是“文本解读”的缺席。这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不禁令人感  相似文献   

6.
编辑推荐辞;新课改给当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繁华、活跃的背后,“形式主义”的东西也普遍存在,课堂热闹了,文本冷落了;谈论多了,读书少了;表演多了,训练少了……语文教学抹去了“语文”本色。其实说到底,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就是扎实、  相似文献   

7.
让“别样”成为课堂的精彩<<<主持人(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特级教师):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倡多元解读,该如何应对课堂众多的信息;鼓励独特感受,又该怎样应对学生别样的声音。这是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价值?你们在教学实践中是怎样解决的?胡文杰(浙江省宁海实验小学):“多元解读”的实施,带来了课堂的变化,尊重解读的个性和独特,鼓励解读的多元和创新,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凸显。课上,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这是可喜的。但必须看到,时…  相似文献   

8.
陈永 《现代语文》2009,(3):62-6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差不多占据整个语文教学课时的70%,但不少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后,阅读能力还很低下,这说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反观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在课堂上深入地自主地读过一篇课文,通常都是我们教师根据参考书提供的答案理解作品,然后再向学生解读,学生依据老师的解读,完成“标准化”阅读。这“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悖离了阅读的本质内涵,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深人推行,让课堂淋漓尽致地彰显学生个性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个性化阅读”“多元阅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也备受广大语文教学专家、教师的关注,各地也竞相以此为课题来研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往往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没有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虹 《中国教师》2006,(2):30-32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8上教师版)中有一篇王大猛先生的文章《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宜少讲多听》,提出语文教师应少讲授、少讲话、少讲析。我们一直责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但是看看我们现在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主”的前提下,并不是教师讲得多,语文教师是越讲越少,以至于我们觉得语文教师讲得太少了,作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怎么能在课堂上少讲甚至…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如:教案导入多了,情感交流少了;课堂讨论多了,阅读感悟少了;综合内容多了,语言知识少了;媒体展示多了,思考时间少了;创新设计多了,文学趣味少了……广大语文教师们一味地追求推陈出新,引入现代化教学,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却严重地脱离了语文课本,让昔日浓浓的语文味渐渐缺失。  相似文献   

12.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至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王之智;《落花…  相似文献   

13.
陈宏 《教师》2012,(25):22-24
2010年.我非常幸运地与几位语文教师一起,成为了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吴春花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几年来,我参与吴春花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和工作室的成员共同阅读了《名作细读》《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等书籍,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阅读,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精神密码。我们研究文本,研究课堂,开展了以不同文体的课文为案例的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领悟让我的教学实践变得更加有效和策略,也使我的课堂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在这过程中,我虽然感觉到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抓手,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起跑线。然而,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文本解读中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一是教师对教材价值缺少应有的认知,教学偏离了应有的价值取向;二是某些教师以“个人独特的见解”错误地引导学生。对此,笔者认为:规范、深化文本解读离不开对文本背景、编写意图、课标要求、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探究,应当将这些融人到我们的文本解读意识之中,内化为我们的阅读视角与品质。从而深化文本解读,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解读课文,甚至允许跨学科、跨时代地解读,即所谓“多元解读”,这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上也确实出现不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场景。但毋庸讳言,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片面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无视文本的客观性,失去了最基本的原则底线,从而陷入误区,实质上无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随意曲解经典,颠倒是非观念。《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不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中的本多元解读,可能是一种暂时状态,也可能是一种终极状态,这是一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无论怎样的多元,必须有一个最为合理的、最切合学生实际、最体现语性的一元,这是绝对的;但为了使这个绝对的获得令人愉快,必须通过丰富的相对来得到,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任何多元都必须是在绝对的一元范围内的多元,否则就是越出了边界。当然,一个本,作死了或退居后台,活着的人对其进行“还原”,要受到阅读个人的素质和经历的影响,错位是难免的。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从《愚公移山》中读出“经济不划算”,本在阅读教学中失去了确定性、客观性。这本身并不能说明语教学的失败,而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一种语课堂中的思维范式有问题。学生这样提出问题也用不着大惊小怪,毕竟这比提不出任何问题要好。错误总有价值,它是一种负解读。开口表达总比默然享用别人的思维成果要高尚得多。所谓本的确定性、客观性的解读也应该是一个“解读场”,即大致围绕语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不出现重大偏题即可,相当于话题作吧。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认为语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语课堂独特的优势,是审美矫正,这是它和其他课堂的“区别性特征”。如果要说多元解读的边界,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边界。  相似文献   

17.
在市教科所组织的一次“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向一位语教学的资深专家咨询了一个问题。我说高考的现代阅读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新的教学理念却倡导对本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这样,语教师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位专家笑而作答:既要“多元解读”.又要“追求真理”。专家的话体现一种辩证的艺术,我十分信服。语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是正确的。诚然,对本的解读.很多地方的确可以作多元解读,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无所谓是非高下之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也有不少地方却有最佳答案的选择。下面仅举两例作些阐释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阅读”、“独特体验”、“多元解读”……是目前阅读教学最常见的一些词语,也是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它反映了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努力改变过去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做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差,问题的实质究竟在哪里?我们发表吕茜琳等几位老师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就会窥视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作秀的成分多了,课堂上的“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灵动的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真,拧干了原汁。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扎实有效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课堂上师生交流少,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了教学附属品。“学为中心”的阅读课堂创建以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本文就对如何有效开展“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