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2.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3.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4.
核舟之谜已解江苏江都一中卞幼平《核舟记》所述核舟是明代王叔远果核雕刻工艺品的代表作。他的又一力作“苏东坡夜游赤壁”也在前年即已在浙江宁波被发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专家对该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它是明代精湛的手工艺...  相似文献   

5.
明末嘉善人魏学洢的《核舟记》,描述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核舟,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形象鲜明的“大苏泛赤壁”的画卷。  相似文献   

6.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核舟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散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微雕艺术品“核舟”。教学本文,完全可以趣味盎然.让学生陶醉,乐不思“归”:  相似文献   

8.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里的说明文《核舟记》,记写我国古代果核微雕工艺品——明代桃核舟。文中记核舟外形尺寸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没有谈宽度。使用这篇具有保留  相似文献   

9.
魏学洢的《核舟记》向人们介绍了一件雕镂苏东坡泛游长江情景的核桃工艺品哪谌菁蛎鳌⒊涫?艺术性相当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美”:  相似文献   

10.
统编教材《核舟记》中关于“黍”字的解释,是不太确切的。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成黄米是无可争义的,可是在《核舟记》中再当黄米解,就似乎欠妥了,如果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上下,可真是“一叶扁舟”了,扁得不成比例,扁得不象舟样.在文章开头魏学洢就提到王叔远的雕刻特点之一就是“因势象形”.以“狭长”的桃核来“象”小舟的  相似文献   

11.
“核舟”究竟有多高多长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刘同中魏学的《核舟记》记下了核舟的尺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由于用“黍”作量词,现代汉语中已经绝迹,于是引出了不同的解释,而对这枚“核舟”的具体高度与长度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统编课本初中语文...  相似文献   

12.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重点: 理解课文抓住特征,运用数字、比较、烘托,有层次、有重点地状物的方法。二、自学思考: 1、课文开头是:“明有奇巧人……”,你觉得这个开头有问题吗?为什么? 2、课文题为“核舟记”,可开头一节,写的却并不是“核舟”,而是写的“以径寸之木,为宫室……”,这算不算离题?为什么? 3、“核舟”上明明有苏、黄、佛印三人,可  相似文献   

14.
魏学氵伊《核舟记》是这样说明“核舟”之窗的 :“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其中的“八扇小窗” ,从一个侧面具体地体现了核舟工艺之精致、奇巧 ,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制作的卓越成就。《教师教学用书》把这段话译做“……共有八扇。推开窗来看 ,雕花的栏杆 ,两边相对。关上窗子 ,可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对联” ,将“启、闭”译作动词“打开、关上”。“核舟”之窗真的可以启 (打开 )闭 (关上…  相似文献   

15.
针对《核舟记》一文中有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个问题,从意境的角度,探讨“奇巧人”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16.
唐正富 《现代语文》2005,(12):24-24
《核舟记》系明代文人魏学洢所作,属文言短篇。通篇来看,它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在获知说明文及文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仔细进行扫瞄不难发现:雕核舟者鬼斧神工;以写“核舟”为名,作者也匠心独运。一奇作者在首段中交待“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擅长微雕技术,该段末句又讲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选定末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神奇巧妙在于:作者暗示我们“桃核样大的小船虽然小,然而我拥有它、经常把玩它,观察自然仔细,对所记情形真实性,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放心”。这拿我们今天创作首先要仔细观察的观点去衡量,依然不过时。二奇艺人王叔远微雕…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相似文献   

19.
魏新磊 《当代学生》2016,(Z1):28-29
《核舟记》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虽然教材几经改编,但这篇课文一直留存其中。经过几十年的多方解读,该文的资源似乎已经被挖掘殆尽。但经典文章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就在于,经典文章常读常新。《核舟记》虽然短小,但可挖的资源至少还有两点:一、说明顺序不少老师在讲解《核舟记》时,把该文当成一篇说明文。这没问题。但作为说明文,该文的说明顺序就不能被忽略。因为核舟上王叔远雕刻的内容丰富,没有适当的说明顺序,文章就  相似文献   

20.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