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选序》分三个层次阐说了怎样对待《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首先,要区分“选录范围”和“选录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分析“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不是在说《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应将萧统本人的文学观与《文选》的实际选录标准区别开来;从萧统的其他作品、甚而至于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寻”出一个所谓的《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不妥的。讨论《文选》的选录标准,较稳妥的方法是从《文选》文本出发,仔细分析每一篇作品的性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从而归纳、概括出《文选》实际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2.
虽然《文选》仅仅选录了张华诸多作品其中的八篇,但是张华的社会政治实践,个人生活理想乃至人格精神的矛盾分立,已经得到集中系统的表现和体认。在此基础之上审视《文选》选文标准问题,至少可以证明阮元提及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说其实还是谨慎的,也符合于《文选》文本存在的现状。根据杨明先生的思路,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倾向于“事”、“义”,既是指文章之外的写作活动和创作动因,也是指文章之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意义等。  相似文献   

3.
《文选》作为南北朝时期的诗文选集,其收录标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编录者的编选趣味。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诗文赋皆精。从《文选》选录曹植的赋、诗、文三类作品入手,探究曹植作品的深层意蕴与《文选》选录标准之间的联系,指出文质相符、沉思翰藻、储君身份、教化功能等是《文选》编选作品的基本考量。  相似文献   

4.
薛英杰 《考试周刊》2009,(27):28-29
《昭明文选》在中国古代骈文与散文的分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沈思翰藻”说为骈文奠定了文坛的正宗地位。《文选》的选录标准与后世的骈散之争有重大干系,特别是持骈文正宗论的学者,纷纷通过对《文选》选录标准的辨析,从而确认骈文的地位。本文以骈散之争的历史眼光.梳理阮元、刘师培、章太炎等学者对《文选》选录标准的论证,并探讨了《文选》的选录标准及这种论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选》的选文标准在选学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家观点不一。本文从萧统《文选序》出发,概括其为:单独成篇,着意为文,重辞采之美,及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综辑辞采""错比文华"者,皆在入选之列。  相似文献   

6.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其选文多为"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的经典之作,多姿多彩的比喻更使全书文若春华,语言炉火纯青。建立在类比联想上的比喻,是人类共同的思维特征;《文选》比喻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早期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文选》选录的谢朓诗歌为研究对象,从齐梁之际的文学背景出发,结合《文选》的编选情况以及小谢诗歌创作的实际,探悉《文选》所持的选录标准以及可能的成因,既而通过对"游览"、"行旅"、"杂诗"等概念的辨析,细细揣摩小谢诗歌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选序》表明了《文选》的收录标准,论述了文学的属性,辨析了文学体裁。认为诗赋一脉相承;文学作品应以表达作者感情为主;以“事出于沈(沉)思,义归乎翰藻”界定了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到了《文心雕龙》时,基本解决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问题,文学认识的演进达到了具有现代意义文学理论水平。而《文选》则从编集的实践印证了到南朝梁人们对文学认识过程的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9.
《文选》李善注在大量征引《诗》《骚》文本及其研究《诗》《骚》之有关论著的过程中,从词句承传之渊源生态、以事析典之解读方式及比兴艺术之广泛运用等三方面,充分体现出《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这些对唐代士子的科举考试与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与之所以如此自觉产生,是因为李善注能够自觉奉行《文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文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如何理解萧统《文选序》中“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两句的含义,学术界长期来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后读杨是先生有关文章,在对两句含义的总体把握上,彼此所见略同,唯觉杨文对某些局部问题的疏解,似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信息技术逐渐地渗透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本文通过对《嵌入式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探索了基于"雨课堂"的"课前+课上+课后"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傣语方言八甲话是处于濒危状态的一种语言,通过调查并用典型例证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其发生衰变甚至是处于濒危的状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语言活力不足。从对人类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八甲话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这一语言的记录与保存,为语言的抢救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材料,有利于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原”“前”位置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体在表示已去的人及其职务时 ,常将“原”字或“前”字或放在机构、地名前 ,或放在职务前 ,甚至在同一则消息里出现位置混用的现象。笔者认为 ,使用此二字既要照顾到民族语言的接受习惯 ,又要顾及讲话者的语义指向 ,并指出了汉英句法结构的不同。本文还讨论了“原”“前”二字的同异之处、在表达国内外的人或事时不同的使用倾向 ,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理性成分。提出了对“原”“前”使用的一些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境界"作为衡量诗词价值的标准,但是境界的内涵历来各家解释不一。本文在参照前代名家的解释基础上,认为境界的核心是"真",并对"真"含义进行界定,对"真"的性质进行分析概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承载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然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身份固化、恶性竞争、资源集中利用、不公平加剧、同质化、教学与科研矛盾异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评价为手段、以卓越为原则、以自信为动力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高校。  相似文献   

20.
"则"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的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则"字的研究,从"则"字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着眼,分为言效之词、继事之词、直决之词,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文通>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