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鉴于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四个方面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战略为我国进入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党和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我国乡村振兴面临产业基础发展薄弱、基层民主建设发展滞后、文化发展水平偏低、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困境,因此解决当前的困境迫在眉睫,必须从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文化发展水平、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解决乡村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给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潜力与机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社会组织等层面的努力下可助力区域乡村振兴。文章依据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的数量、种类,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产业振兴对职业教育提出人才、技术、治理等多元化需求.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区域布局、专业布局、就业导向困境,文章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校镇合作"模式、"乡村学徒制"模式、"农业众创空间"模式,进而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支持策略,以此提升职业教育为农服务能力,最终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6.
西鹏  刘爽健 《教书育人》2023,(15):18-20
乡村文化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事业面临着文化意识薄弱、建设模式趋同、人才力量短缺、产业形态落后等突出问题,亟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破题。高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在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方面具有学术引领、培训提升、科技赋能、资源带入等独特优势,需要进一步开展有特色的创新试验,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近年来,北京大学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参与构建新的乡村文化生态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大学生富有朝气,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引导和鼓励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和活力。然而,吉林省青年大学生的返乡意愿不足、高校的管理角色缺位、乡村整体环境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等客观因素,使得吉林省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存在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需要从学生、高校、社会三方面相对应地构建机制,并探寻更好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形成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经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当前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向农村推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来看,现今党已经把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发展就没有实现现代化,由此可见,党对农村振兴工作的重视力度之深,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将文化和旅游这两个部分相结合,给乡村振兴发展带来许多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挑战。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能够有效打造特色文化乡镇,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今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途径的对策做出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效赋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乃破解“三农”问题之良策。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发展要聚焦技术帮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聚焦学科优势,夯实乡村生态振兴;聚焦培养培训,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聚焦文化浸润,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职业教育面向乡村发展,需要转换帮扶思路及逻辑,从把握大政方针政策,形成联动机制;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绘就发展最大同心圆等方面精准对接乡村“五个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科技、人才、文化等支撑,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标识在乡村旅游中能引导人们游览、展现文化特色、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体现了乡村振兴更精细化、深层次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标识设计中存在与当地产业脱节、文旅融合不佳和缺乏创新等问题。本文从设计学与社会学角度,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等方法,提出乡村标识设计中应对乡村产业进行符号化提取、对文化进行和美元素凝练、重视标识设计的主题统一和形式创新等策略,以便更好展现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品质、间接推动产业链及产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梁裕  韦大宇 《教育与职业》2021,998(22):35-40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探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够、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以及职业培训不够匹配等困境,从调整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科技服务能力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以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下,深入厘清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本关系,客观认识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乡土文化价值式微、文化建设主体势弱、乡村文化肌理消蚀等现实困境,并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意识形态教育和打造乡村意识形态工程等方面充分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对策,对于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云南楚雄结合当地妇女群体的优势与民族文化特色,以"扶贫车间+绣娘"为中心,采取"传帮带"的培训形式,开展了多元的彝族刺绣等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通过实证研究等方法以彝族刺绣技能培训项目为切入点,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视角出发,探析云南民族地区妇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成效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开展妇女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参考借鉴,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历史文献法、多维比较法对20年来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方面的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与意义、实现路径、影响效应及影响因素及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为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总体来看,国内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早于国内且成果丰硕,主要聚焦在乡村旅游内涵,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历程、政策机制、发展模式、效应影响等方面,并在旅游减贫、扶贫、脱贫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经典案例分析。比较研究显示,国内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待深化和完善:(1)加大乡村旅游推动村寨发展的个案研究;(2)进一步厘清旅游产业关联与联动的机理;(3)加强对国外成功案例的剖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超越市场:中国乡村社区发展道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区的发展是市场和国家双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表市场化倾向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为乡村社区的产业发展、人口外流以及乡村面貌的改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是这也使乡村在产业、人口及社区发展等方面都面临着市场冲击等许多不确定因素。鉴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弱质性,乡村社区的发展天然地需要国家的支持与保护。因此,国家理应通过恰当的公共政策及制度设计,消除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振兴乡村而给乡村社区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在数字化领域内应用的一种新样态,已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破解乡村振兴实践难题的持续动力。当前,数字新质生产力在提升农民收入、构建智慧数字乡村、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振兴的协同作用耦合成一个完整系统,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了强劲的增力。为此,必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在地化数字人才队伍、加速乡村产业升级与转型、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产业战略支柱性地位的确立和行业"井喷式"快速发展,"旅游用地"引起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动能和引擎,其中,解决好旅游用地是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乡村旅游建设用地存在供需矛盾,需要关注农用地流转、租赁、置换成效以及落实"多规合一"确保旅游用地指标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而“农文旅”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乡村业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文章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甘南州三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文旅”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如多产融合,倡导乡村振兴“旅游+”和“+旅游”;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践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共生运营机制;智志双扶,锻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