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语文与传道     
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观。韩愈把“道”放在了第一位,足见韩愈对“道”的重视。古代士大夫的理想是“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始终把“道”与“德”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教育才培养出了无数温文敦厚,心怀天下,志向高远,高风亮节的志士仁人,他们中有忧国忧民的杜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执法公正的包拯、海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有“我以我血…  相似文献   

3.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教育环境为背景,提出了“民族精神教育”这一新理念。并从四个视角论述了民族精神教育,即民族精神教育是凝聚力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震撼力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意志力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创造力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道”入手,探索了韩愈“文以载道”的“道”同宋儒之“道”及孔孟之“道”等中国历史上各家之“道”的区别,从中投射出韩愈“文以载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卢玉梅 《广西教育》2013,(10):22-23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谋“道”。这个“道”应该是教师所具备的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作为现代教育者,教师应该不断升华自身的思想品德,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应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8.
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些论者对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的批评 ,分析了韩愈在该句中所使用的“道”、“传道”以及由此构成的“师道”,认为人们的批评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没有准确地把握韩愈的原意。然后本文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的时代意义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实际对当前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主张中明显忽视“师道”的问题表示了担忧。  相似文献   

9.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已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也即捍卫儒道,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10.
韩愈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对永贞革新认识的异同实与中唐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和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他们都有儒家的积极用世之心,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许多见解并没有多大不同。但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在实现政治理想方式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区别。首先,对“道”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解释:韩愈所谓“道”专指儒家仁义之道,而刘柳的“道”亦兼括佛道。其次,刘柳更相信“人为”的力量,认为人胜于天;韩愈则认为人类乃残害天地万物之祸首,认为天胜于人。韩愈重视儒家政治理想和儒家人格标准的完美结合,刘柳则重在“势”字,主张顺应时势,不惮改作。  相似文献   

11.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谋“道”。这个“道”应该是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升华,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而且更主要的应是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学记》提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之也”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对于每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五原”思想,基本上代表了韩愈哲理思想的整体内容。细究之,韩愈的哲理思想严格意义上不能被称作哲学。韩愈重点讨论“仁”“义”问题,甚至他津津乐道的道也紧紧围绕着“仁”“义”大做文章,试图构建实践行为的道德律令。故而,韩愈的思想与其叫作哲学,不如叫作仁学。韩愈竭力将思想与自身的实践,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联,力搏佛老的同时,使其“五原”,甚至韩愈的整个思想跳出了纯理论的窠臼,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愈在《师说》中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韩愈以理论上道出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显然,为师者不仅“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解惑”有解知识性学术上的“惑”,也有解学生思想信念上和心理障碍上的“惑”。这个惑,在学术上属知识性问题,比较明显,容易析疑,可即问即解,而思想信念上和心理障碍的“疑惑”是隐形的,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相似文献   

14.
康丁财 《学周刊C版》2010,(3):207-208
何渭教师?很多人会想起唐朝韩愈《师说》里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特征的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已超越了做“传做人之道,授求知之业,解学习之惑”的经师标准。今天,我们强调教师不但要品学兼优、为人师表,而且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相似文献   

15.
在艺术教育上,丰子恺以艺术普及作为“入门之道”,以“纯正之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二者共同引导大众走向审美的人生,首先迭致“器”的层面的生活美化即生活艺术化,进而实现“道”的层面的精神提升即人生艺术化。  相似文献   

16.
《毛颖传》在韩愈的集子里是一篇突出的以滑稽闻名而又感慨淋漓、才情横溢的文章。这篇文章大约写于唐宪宗元和一、二年间,即公元八○六或八○七,当时韩愈作国子博士。这篇文章写出后曾遭到许多人的指责,据当时的记载看来主要是讥笑他的“俳谐”,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不严肃”。柳宗元曾为此专门写了《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来为韩愈辩护,说“俳谐”并不违反“圣人之道”,而且在教育后进时还有解倦提神的效用;并极力推崇这篇文章,说它的气势如同“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这些话都是就文章的形式方面说的。若从直到后晋刘昫写《旧唐书》还攻击韩愈,说他“作〈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谬者”的情形来看,恐怕这篇文章受攻击不只是因为它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王美霞 《学语文》2011,(2):73-73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育的实质和宗旨始终是教人并非教术。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教师的作用时,把。传道”放在首位,其次才强调。授业、解惑”。有人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8.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干多年前韩愈将“师道”概括得十分精练。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却并非易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产生,中职学生的特点也不断变化,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面临着很多困惑:如何将“道”与“业”相结合教育学生为人、做事?笔者在临床护理教育教学中,寓道于、№,寓德于教,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韩愈在《师说》第二段中对“师”的概念有一句补充,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等于说“童子之师”非“师”。那么,韩愈把“童子之师”从“师”这个概念的外延排除出去,是否表明他轻视“童子之师”呢?这样的判断(“童子之师”非“师”)又合不合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先探究一番韩愈的写作目的。韩愈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魏晋以来,世家大族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他们多数轻视从师,不学无术,但照样仕途畅达,宫运亨通。这些人对自己的子弟,也是不要求有真才实学,只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