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技术,为加快推进我国体医融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基于布迪厄场域论,以“场域—资本—惯习”三要素为逻辑主线,对我国体医融合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进行分析。体医融合实然困境包括:体育与医疗的结构差异、关系孱弱与体医融合的生成障碍,形成体医融合的场域壁垒;医疗部门经济资本受损、体疗制度资本乏力、复合型人力资本匮乏造成体医融合资本制约;传统医疗文化及医疗技术依赖,固化体医融合惯习。提出构建大健康网络, 打破体医融合场域壁垒;改革经济资本走向、完善制度资本、加强复合型人力资本培养,优化体医融合资本;消除体医融合惯习误识、摈除医疗技术依赖惯习的应然进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方法,以“问题化-利益赋予-征召-动员”为主线,对体医融合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进行分析,对体医融合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医融合的推广实践遵循了“双轮驱动”“主体聚集”“局部组合”三种路径,面临着部门融合、政策融合、服务融合、技术融合等异议。因此,应坚持战略引领,发挥政府的核心行动者作用;统一标准规则,简化技术等行动者的实现链条;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激发企业等行动者的参与热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行动者网络运转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体医融合”自“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至今,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和持续探讨的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和述评我国体医融合的研究进展,聚焦和解读体医政策融合、理念融合以及部门融合等6大研究热点,基于体医融合的既有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研究发现:(1)体医融合的研究范式由实证主义为基调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逐渐转向以诠释主义、建构主义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2)体医融合的研究内容由运动干预、体力活动以及运动处方为主的自然科学层面逐渐转向体育与卫生双系统之间的政策、组织制度、融合理念、合作机制等社会科学层面;(3)体医融合的研究技术路线基本遵循“问题提出—现状审视—对策提升”的研究逻辑和思路;(4)医学研究者与体育科学研究者在体医融合的研究中出现了研究视角分化和研究重心偏差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政策问题确认是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体医融合推行中取得的成果及遭遇的融合困境,根据政策问题确认要素,分析体医融合存在的政策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认为:推行体医融合的良好政策环境正在逐渐形成、体医融合成为关注热点并逐步展开实践行动、体医融合推行面临着融合的困境和多重阻力。借助政策问题确认理论,体医融合政策问题确认有其必要性,其过程包括体医融合政策问题的觉察、描述和界定。特定情景引发对体医融合政策问题的觉察,体医融合政策问题的元问题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健康危机问题,实质是实现公共健康的治理效能最大化。体医融合政策问题确认的正式问题为:缺少融合理论造成认知障碍、推行机构职能界限影响机制生成、目标群体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多元主体不能形成协同治理。体医融合政策问题确认的解决路径: 通过强化对体医融合的认知内化体医融合理念、通过体医融合理念引领形成体医融合体制机制、通过体医融合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多元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剖析"体医融合"面临的困境,构建"体医融合"的应然向度.研究表明:健康教育的缺失、健康服务链条的缺环和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了"体医融合"的现实困境.共生理论是"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础,论述体育与医疗的共生关系.认为当前应从四个方面促进"体医融合"的发展:树立运动"治未病"的理念,构建"体医融合"的互惠共生模式,优化"体医融合"共生环境和创建多元化的共生界面.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深入剖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递阶结构图.同时,运用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MICMAC)构建驱动力-依赖性坐标图,有效定位各影响因素,揭示其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建筑工...  相似文献   

7.
为识别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船舶进出港风险因素,建立LNG船舶进出港风险因素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该方法从LNG船舶进出港全过程涉及的安全要素着手,由ISM专家小组确定16个风险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建立风险因素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将LNG船舶进出港的影响因素划分成6个层级.根据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分析LNG船舶进出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保障LNG船舶的航行提出安全措施建议.模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直观地把握对LNG船舶进出港作业产生影响的各因素的层次关系,可为有关部门保障LNG船舶进出港作业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运用PEST分析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对体医结合发展的环境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以上四个方面的条件日渐成熟,体医结合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步。体医结合的发展要以政策环境为导向,将人才培养作为体医结合的“点”;以经济环境为保障,将分级诊疗作为体医结合的“线”;以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媒介,将观念转变作为体医结合的“面”。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推进体医结合的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前,“体医融合”已被作为一项健康促进国策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但操作层面的行动却十分缓慢,而这又与临床医生们缺乏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有关。文章基于临床医生视角,从体制机制、观念理念、利益冲突、能力精力、人文精神等方面分析了 “体医融合”在操作层面上的困境及其临床医生“不作为”和“难作为”的原因,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政策工具是政府达成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以江苏省体医融合发展相关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政策工具和体医融合协同主体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并进行量化分析。从政策工具维度分析发现,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策略性措施被高度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适当,专业人才培养受到高度重视;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缺失,政府采购等应用不足。从协同主体维度分析发现,高度重视政府、医疗卫生和体育主体领域的发展,以及教育主体领域人才培养问题,但社会主体领域中政策工具供给不足。提出,要不断优化体医融合政策工具结构,提升政策效用;平衡各协同主体政策工具的使用,确保合理分配;加快构建体医融合政策工具评价体系,提高政策工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的影响因素,并建构影响因素模型。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5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约1000名后备人才作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线性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包含5个研究变量与20个测量变量,其中计有9条假设路径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产生影响方面,“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会直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间接通过“人际因素”的中介作用,同时产生影响;“学校因素”、“人际因素”仅会直接产生影响;“学训因素”仅会通过“人际因素”的作用后,才会产生影响;“表现因素”既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作用产生间接影响;“家庭动力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与“需求-压力理论”在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至于“一般紧张理论”仅获得结果的部分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避免或减少船舶碰撞事故,对船舶碰撞事故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以船舶碰撞事故海事调查报告给出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 ISM)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gress, AHP)构建船舶碰撞影响因素多层次结构图,探究同一层次及不同层次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用AHP确定各直接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最低配员要求、船舶设备、能见度、航道或航区等因素对船舶碰撞事故的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13.
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例,从资源与文本的角度,探讨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契合点和城市借助体育文化通道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认为河洛体育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契合点在于“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范畴,分别是体育文化产业园建设、体育学术对话与交流、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其节点城市洛阳的融入路径是: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主题,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术对话,提升城市在“一带一路”的影响力;甄选河洛体育文化资源,打造河洛体育文化特色显著、旅游要素突出的特色旅游产品;城际协同,创建以河洛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体育产业基地(园)。研究对城市借助体育文化通道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积极的“外脑”启发价值。建议“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因地制宜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协同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城际和现代体育项目,开放协作,把传统体育文化培育为城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推进器,把“一带一路”深化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播的扩张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等,通过对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链的概念界定,从“多链”融合视角分析我国冰雪体育产业产值增值的内在逻辑,以“供给力—引导力—驱动力”为主线构建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多链”融合的适宜性框架,进而提出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多链”融合的路径:1)完善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多元主体供给机制,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冰雪体育产业主体网络;2)整合我国冰雪体育资源要素,增拓“核心-衍生-新兴”冰雪体育产业产值的增值空间;3)提高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效能,探索构建“全季、全时、全域”运营的冰雪运动场馆多功能空间;4)以区块链技术创新我国冰雪体育企业管理思路。以期为我国冰雪体育产业产值增值作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清城乡经济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含4个维度共27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两步主成分分析对中国西部省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西部整体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四个维度指数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省份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不断攀升,省际差异明显且呈现“橄榄型”分布;在全国比较中,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从变动趋势看,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升速度略高于东北,与中部和东北的差距不断缩小,与东部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形成“两级分化”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从分类制定政策、城乡产业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融入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而经济活动是社会行动的首要活动。根据对陕西省西安市的调查数据,以“是否持续参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考量“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身特征、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支持4个方面分析“村改居”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年龄、性别等自身条件无关,经济资本中分红、房租等可替代收入变量和人力资本中高层次职业变量的影响不显著,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交往能力和政策制度变量在各自的类别模型中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影响,但未能进入最终模型;就业收入、文化程度和一技之长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因此,“村改居”群体提高就业收入和文化程度以及拥有一技之长,均有助于其城市社会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公共外交时代,承担着重要任务的中国体育外交面临诸多挑战:外交组织层面的有效融入公众、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系统外交组织机制亟待构建;外交价值层面的体育公众人物及其“中国制造”元素凸显不够;外交环境层面的通过新媒体承载的西方主导舆论挑战加剧。应对之策:从“各自为战”转向“联合出击”,构建系统的体育外交体系;从“单一说教”转向“讲好故事”,营造和谐的体育外交环境;从“政经利益”转向“长远发展”,重塑向上的体育外交形象;从“被动应付”转向“话语引导”,展示自信的体育外交姿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健身跑者越来越多,由于跑步引发的运动损伤事故也随之俱增,提高健身跑者的跑步风险认知水平迫在眉睫。基于扎根理论,运用“Nvivo 11.0”构建健身跑风险因素理论模型,通过因子分析构建并验证健身跑者跑步风险认知评价模型,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实证调查。结果表明:健身跑者跑步风险认知评价模型包括个人身心状况、跑步环境因素、跑步技术程序、个人参赛管理、跑步中物的因素5个因子,个人身心状况和跑步环境因素最为关键;健身跑者整体风险认知水平较低,跑步环境因素和物的因素得分较高,个人身心状况和跑步技术程序得分较低;女性健身跑者对跑步风险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跑龄、学历和职业的健身跑者之间对于跑步风险的认知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建议建立以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跑步风险认知教育模式,提升健身跑者的跑步风险认知水平,同时建立基于体医融合的跑步风险监测与应对体系,为健身跑者科学地坚持跑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要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完整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运动与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在“生本化”理念、“层次化”目标、“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实施和“多元化”评价的基础上联合发力,呈现更富逻辑性,突出完整性,更具科学性的体育课程。机制联动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广度,机制联动效果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有效执行的深度。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机制运行,还需要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等诸多条件保障。对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及有效运行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破解体育课程关键问题、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体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