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乡村文化出现了虚无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应有的文化担当.乡村学校要走出文化困境就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加大课程内容中乡土文化的渗透力度,构建以乡村文化作为指标的乡村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文化的"根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学校是着力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乡村学校文化能人困境、家庭期望和文化环境困境、效益困境和财政困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住时代脉搏与契机,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密切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呼应,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内源式路径,乡土文化是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代乡村教师增强乡村教学生活适应性,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须保持必要的文化自觉。“乡里人”身份认同、“潮土共生”的理性自觉以及“回乡为农”的实践自觉是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自觉的内在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乡土身份迷失、乡土素养匮乏和学校文化落伍等诸多文化困境。通过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聚焦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特质、变革乡村学校的学校文化,以提高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乡土素养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参与度,成为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突围路径。  相似文献   

4.
戴拥军 《江苏教育》2014,(11):20-21
<正>学校不是一个方位的概念,不是一个地域的符号,更不是一组高大的建筑,而是地域上鲜活的生命意象,是高贵圣洁的文化殿堂。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的校长,不应当把主要精力消耗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上,而应当自觉地担当起文化启校、文化立校的使命,用心思考和构建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用文化开启学校发展的美好未来。为此,在新学校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建设者要始终坚持理念引导、文化介入的原则,确保新学校的建设能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是涵养乡村社会的文化母体,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但在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和“虚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过程中面临着学校与乡村文化相背离、教师与乡村社会相疏离、学生与乡村文化相脱离的现实困境。乡村学校是乡村生活的文化高地,是更新并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应大力推动乡村学校的变革,借助乡土课程的开发、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来建构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乡村学校数量骤减,大量乡村少年进入城镇学校学习和生活,乡村文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乡村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中心,肩负着培养乡村少年儿童双重文化品性的重任,承载着引领乡村文化生活新风尚和激发乡村居民文化自觉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7.
城乡教育一体化要求城乡教育保持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它蕴含着乡村学校本土化改造的深意,本土化成为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首要选择。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表明,乡村学校文化在不同时期由于本土化程度不高而不同程度地陷入发展困境。鉴于此,在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要加强乡土性凝练、开发校本文化、健全转型机制、开展创新实验,以促进乡村学校文化的本土化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下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因彼此分离而面临发展危机。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还是乡村学校教育难题的化解,都需要把握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困境的同源性,重建学校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联系。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中学通过召开“假期读书会”、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探索学校与农户家庭、乡村社区、乡土文化主动融合的“知根”教育并初见成效。以“假期读书会”为主线,通过对活动主要历程的回顾与理性反思,探讨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合作突围的可为空间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考究文化和课程的诸多概念,文化自觉与学生发展是课程文化的两个根本特质。与主题文化和主体文化等学校文化实践的杂多类型相比,课程文化对文化自觉与学生发展的回应更迫切,也更为直接。学校可以藉由课程文化解决学校文化创新过程中遭逢的孤立化、离心化和碎片化倾向,继而实现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学校经验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社会组织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正如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其含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那么,具体到学校,文化自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学校怎样做到文化自觉呢?  相似文献   

11.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素材来源,乡村学校教育是乡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但如今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乡村学校、乡村教师队伍以及乡村学生与学生家长偏颇的教育价值观使得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渐渐疏离。基于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传承危机的反思,乡村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开发优秀乡土文化课程;转变乡村教师离农化倾向,增强乡土文化自觉;转变乡村学生及家长的观念,深化乡土情感,以此改变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逐渐疏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应该是从文化探索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最终达到文化自强的最高境界。我校提出了把学校文化建设转向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追求上,真正让学校从文化求索走向文化自觉。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必须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提炼,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才是真正的以文化立校、以文化兴校。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是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手段,成功的文化策划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必须遵循历史自觉、开放思维、战略建构、系统整合、特色彰显、规范执行等策划原则。  相似文献   

14.
赵芝华  占琦 《大学教育》2024,(1):14-17+36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办学机构,其承载着乡村政策宣传、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培养等重要责任。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失方向、缺乏乡土特色的现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顺应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要求更新育人理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凸显文化自信,重视校园文化引领;活用教学方式,助推乡村文化内化;加强师资培育,担当文化振兴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乡村教师文化境遇的叙事探究,发现乡村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状况是有显著差异的,他们有的茫然失措,有的被动应付,有的则主动出击.乡村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陷入双重的文化困境:既要背负教学改革的重任勇往直前,又要面对自身的困惑和无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多从文化层面解读乡村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境遇,指明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文化路向,使其增强文化自觉,突围文化困境,最终为乡村学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寻觅曙光.  相似文献   

16.
文化选择与文化定位一直是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在社会转型加剧的背景下,学校文化路向的迷失与选择的困惑越来越显著。学校文化路向的叩问旨在展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危机,应该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自主性,确立主导性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使命;学校文化的重建与选择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体系;学校文化的发展应清楚地认识自觉与自然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力求将学校文化自然地融入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依赖于本土文化背景,乡村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现今乡村学校教育肩负着承继、挖掘、创新乡土文化的重任。通过对广西三江县三所乡村小学的调研,发现乡土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文化自信,学生衍生文化疏离,学校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弱者形象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离农教育中不断上移。为了走出困境,乡村学校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回归与复兴、提升教师的文化资本、加强学生的文化濡化、匡正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属于乡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乡村学校的具体功能也不断变化,这符合唯物辩证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不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也出现了过度高扬乡村学校责任与使命的呼声,由此形成了过分渲染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文化传承作用之差异,乡村学校文化传承功能僭越其教育功能以及夸大乡村教师文化传承责任等倾向.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剖析乡村学校的变迁,以此确立城乡学校共同的传统文化传承使命及城市反哺乡村的立场,乡村学校教书育人基础上的文化传承任务责任序列以及乡村教师限于学校场域及教育范畴内的文化传承责任.  相似文献   

19.
张金运 《林区教学》2023,(1):108-1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出路,包括聚焦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校本课程本土特色;加强在职培训,唤醒乡村教师文化责任意识;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注入乡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