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杨帆 《成才之路》2023,(8):45-48
传统资助工作通常只关注经济资助,而不重视资助育人中扶智、扶志两方面的核心作用。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还需要构建起涵盖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协同管理机制,精准发挥资助育人的核心作用,提升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简述“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管理的重要作用,分析“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遇到的问题,并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它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也是推进脱贫攻坚、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三全育人”理念紧扣“谁来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支撑。将“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构建“三全育人”资助模式,有利于增强新时代资助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角度来探究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路径,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伯藜学社",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以"经济、学业、心智、实践、创业"五方面赋能为主体的发展型助学模式。以"伯藜学社"资助育人模式为例探究"三全"资助育人创新路径,可给高校实施精准资助、实现资助育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准资助与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但面对数量庞大、困难类型不一的学生,传统高校往往舍本逐末,过于注重学生的经济资助而忽略扶贫的核心在于扶智、扶志。三全育人理念的引入,能有效弥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不足,创新育人理念,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三全资助育人新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具体的论述,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提高高职院校对贫困生资助与育人工作协调统一开展的重视程度。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加快构建"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做好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全程跟踪,保证资助与育人同步开展,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有正确价值观念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教育全过程,推动形成"三全育人"。高校大学生资助不仅要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承担着育人任务。资助育人作为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必须协同推进。当前,高校资助育人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资助业务与资助育人脱节、资助育人平台搭建滞后、资助育人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制约着资助育人整体效能提升。将自主业务与资助育人相融合、搭建资助育人线上线下平台、基于受助学生特点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独立学院“三全育人”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三全育人”的内涵进行阐述,进而分析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特殊意义,从强化育人主体、细化育人过程、优化育人载体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是当前高等学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从牢固树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资助育人途径和不断开创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三个方面积极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理念、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做到"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精准扶贫"思想在我国的提出与落实,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求更优化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民办高等教育中的独立学院亦是如此。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独立学院的资助育人之路目前仍存在诸如资助方式不完善、资助资金不足、认定程序不合理等问题,还需要相关人员努力开拓创新,找到合适的、高效的资助育人模式。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案例文献针对上述问题总结了一些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如精准认定贫困生、全力实现精准资助、精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等,以期为广大独立学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着重探讨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立足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运用网格化管理理论来增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之间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概念起源背景上的不同与研究领域、范围上的差异.在承认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存在显著差别,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亟待进行“关怀”教育,因为“关怀”不仅体现出医学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实践的要求。本文分三个方面论述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医学教育中“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关怀”教育对于关怀伦理学的借鉴,以及关于“关怀”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着重论述了“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两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改进“两课“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素质”的论述,并提出在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提供“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