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2.
清初诗坛,分唐界宋、畛域极为分明,清初人论苏诗的意见因此而错综纷纭,他们往往“韩苏”并称,对苏诗用典的得失,苏轼的和陶诗以及以为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从总体趋势看,他们能正确认识到苏诗改造传统,追求新变的特征,这是较明人为进步的一面,但是,上于唐诗的典范作用还以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存在于他们心中并支配、,制约着他们的诗学观念、至使其对苏诗艺术上种种特征无法有公持平、切合实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苏诗的研究,向来众多,而从叙事角度对苏诗进行分析,却很少见。本文试对苏轼《芙蓉城》诗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叙事的角度初步探求苏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古与考订,诗注与诗评结合,针对性强,表现出了与宋人注苏的不同面貌;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侧重于艺术分析,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比较研究是经常运用的方法。清人注释、评点苏诗繁荣的原因在于:首先,清人标举、学习宋诗,风气日渐浓厚;其次,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再次,清代注苏诗的学学问淹博,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相似文献   

5.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6.
木斋把苏诗还原到苏轼诗词文创作、宋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等多维坐标系中去研究。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居高临下审视苏诗这一文学现象,故能准确地洞见和窥探到苏诗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借苏诗的研究,反观中国诗歌史,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苏诗成了撬动中国整个诗史的一个有力支点,实现了理论建构和个别作家作品研究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指导演奏为目的,在对普罗科菲耶夫“战争奏鸣曲”之一的^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等作简单介绍后,对第二(幔板)乐章从曲式结构、织体、和声、复调等创作技法特征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一些演奏建议,并就此曲抒情性、民族性等音乐风格方面作了探讨与概括,以助于演奏者对其音乐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作家之一,历代的苏诗研究经久不衰、光景长新。但是,以自觉的学术史意识对苏诗的研究史作全面系统的考察,总结、分析与评判历史上苏诗研究的丰硕成果,迄今仍是一个值得亟待拓展、深化的学术领域。王友胜博士的这部《苏诗研究史稿》第一次对苏轼诗歌的研究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析,对本专题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结构框架、研究方法诸问题发凡起例,纲举目张,思致颇密,用力甚劬,其草创之功,值得称道。这对建立并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体系与规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作为“史”,作者着眼于梳理,归…  相似文献   

9.
百年苏诗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苏诗研究与苏轼研究特别是宋诗研究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最终肯定的曲折历程。苏诗研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文献基础特别是诗学理论方面仍应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0.
对苏轼作品的研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苏轼的灵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间点燃的,其许多名作的奠基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轼的“南行诗”入手,着重分析“南行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探究“南行诗”作为苏诗创作发蒙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南行诗”创作经验为苏诗发展提供的必然性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11.
苏轼和李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对唐代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许多诗人都有所学习、借鉴,其中以李、杜为最。苏诗的风格,与汪洋恣肆、豪放雄奇的李白诗风十分接近。苏轼对李白及其诗歌,作出过许多高度评价。李白诗歌对苏轼诗词有不少影响。苏轼还好以李白自喻。苏诗与白诗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苏轼的写景诗多理性思考,白诗多主观激情;苏诗在句式上比白诗更散体化  相似文献   

12.
苏轼诗歌对整个金代文学影响颇深,文人作诗"大旨不出苏黄之外"。金元之际,"遗山接眉山",一代宗匠元好问在肯定苏轼诗歌的卓越成就之余,对其"俳谐怒骂""为风俗所移"之弊进行了指正。他的作品在诗风、诗理、诗句三方面表现出对苏诗的自觉承传,并通过复归传统雅正格调、革新长篇歌行体裁、注入历史反思精神完成对苏诗的发展,从而诠释了《论诗三十首》中雄浑、雅正、自然、创新等诗学主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1949-1966)长篇小说在其表现的生活内容、叙事、写人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民族化的倾向,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对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不无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健 《惠州学院学报》2008,28(2):123-125
文章以指导演奏为目的,在对普罗科菲耶夫“战争奏鸣曲”之一的〓〖DD(-*5/6〗b〖〗〓〖DD)〗〖KG-*3〗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等作简单介绍后,对第二(慢板)乐章从曲式结构、织体、和声、复调等创作技法特征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一些演奏建议,并就此曲抒情性、民族性等音乐风格方面作了探讨与概括,以助于演奏者对其音乐的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5.
韩愈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时代,但在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对诗歌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认同等方面,可以看出韩诗对苏诗有重要影响,但苏诗整体上青出于蓝,既全面吸收韩诗的艺术成就,又有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16.
陈师道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与苏轼的交往长达二十多年。过去对此重视不够,研究不充分。陈师道与苏轼的交谊,植根于他们对为人和交友的共同道德价值选择和在文学事业上的共同追求。陈师道在创作上表现出的与苏诗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其性格与人生经历的积极选择,并且得到了苏轼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苏轼和苏诗的研究现已硕果累累,但对苏诗研究者的研究,对苏诗研究史的探析,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苏轼研究史稿》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8.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桐城文派的后劲,方东树的苏诗论评颇受其古文理论主张的影响。首先,方氏以古文之法探讨苏诗七古,注重开合起承、格局布置、虚实详略、字句气节等写作技巧。其次,桐城先辈论文的一些概念与术语也被方氏用来评述苏诗。再次,方氏还以是否有文法来重评苏轼某些为前人所争议诗的优劣高下。方东树亦有突破桐城家法的地方:第一,桐城派文人标举江西诗派与黄庭坚,方氏则认为苏诗胜黄庭坚诗。第二,在方氏看来,苏诗摆脱蹊径,自成一家。第三,方氏崇信义理,其苏诗评论难免染有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陈染小说文本,从纵(创作时序)、横(文本剖析)两方面论述了作品所展示的孤独特别是女性孤独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并通过分析孤独的两个层次、孤独与自由的辨证关系,探讨其小说对孤独的表现与意义,以及作家创作的孤独心态带来的艺术独创性与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