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天启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实践法、对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的少林棍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的少林棍在技术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为一脉相承,具有同族性,从而有助于理清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少林棍的关系,建立天启棍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棍论     
武术之棍作为成熟的武术内容出现较晚,它的大发展应是在宋、辽、金、元之际。导致棍的发达有两个因素,一是因为它对付草原重甲骑兵的功效,二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严厉禁武。'光棍'、'恶棍'这样流传至今的词汇,亦是来自当时统治阶级对用棍的下层民众的贬义称谓。明代棍术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武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话说壳子棍     
壳子棍,是以最占老的方式——口传身授自清朝乾隆年把这一民族优秀的武术文化原始的、完整地在陇上占城秦安县延续了下来。因此,从壳子棍的表现形式,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古老的中华武术文化原始的面貌,尚实用不尚花架;尚攻防格斗技术,而不尚套路表现形式。 中华武术内容浩繁、博大精深。从近年挖掘整理出的传统武术来看,均以套路的形式来表现各门各派的内容。很显然,武术的套路形式是中华武术最基本、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而今天我们要淡的壳子棍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武术内容的,即壳子(模子)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曹广超 《精武》2007,(3):12-13
齐眉棍又称门旗棍,是洪拳拳系中古老而著名的棍法。因棍之长度与练习者眉齐,故名。又因它身兼劈、扎、拦、砸、云、挑、格、挂、抡、扫、戳、崩、绞、点、拨、插、转、滚、扣、横、分、击、架、托等二十四法,故又有“二十四棍”之称。它以顺势持棍、调把换势、梢把兼用、长短兼施、刚柔相济而著称,更有灵猛泼辣、密集如雨、气势恢弘的演练风格。此棍可单练,又可对练。本拳门人常因不会此棍而不被认作传人,更有其它拳种武师因得不到此棍而引以为憾。本地又流传有“西关的梢子东关的棍”,东关棍即指此棍。  相似文献   

5.
流传于甘肃临夏一带的天启棍是蜚声我国武坛的"西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久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技击性强,久享盛誉于我国武坛.由于缺乏文字史料和系统的理论总结,在长期流传中,天启棍在其棍名、源流、内容等方面众说纷纭.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方志,整理出些许关于天启棍的发展历史,从棍名、源流、内容、风格特点及在临夏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一明 《精武》2005,(4):40-42
五郎八卦棍是南派武术中颇有名气的传统棍法。该棍法原是五台山的镇寺之宝。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并传出。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后创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7.
五郎八卦棍     
杨一明 《精武》2005,(3):15-15
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一切皆为杨家杀孽,为了皇上,为了杨家的好,还是出家吧。五郎遂到五台山挂单出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将长枪改成木棍,叉将枪法变化成棍法,刨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  相似文献   

8.
杨一明 《精武》2005,(5):29-31
第二段:两仪棍法(即阴阳棍法) 上期载了《林世荣八卦棍法》中的一图棍法,现接开两仪棍法。这段棍法的行进路线仍以一前一后为主。其中内容著名的南派六点半棍法的大部分,即枪、拨、抽、钉、弹、滴水等等。  相似文献   

9.
棍,是意拳使用器械进行格斗、实战的一门功法。拳谚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意拳没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只讲究在实战中随机随势,应感而发。通过意拳站桩、试力等各项基本功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拳术的浑圆力后,就可以进行棍法的训练了。所以说意拳棍法的训练,其内涵的意念活动,身体各部的争力,完全与意拳的原则原理相同。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曾讲,  相似文献   

10.
出棍就打,见棍就使招是天启棍家所崇尚的战略思想。主张临敌时动在他人前,他欲动,我先动,他若动,我紧动。棍手遇敌要神足气锐,以勇为先,敢于碰硬摧坚,在精神胆气上慑服对方。但不尚以力相拼的死打硬碰,注重在自身功力的基础上善于相机应变,以  相似文献   

11.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12.
流传于甘肃临夏一带的天启棍是蜚声我国武坛的西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久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技击性强,久享盛誉于我国武坛。临夏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山区,北临黄河、南濒洮河、西连藏区、东邻东乡(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大夏河横贯其间,古来交通闭塞。由于地理环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召开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以《长拳》、《剑术》、《短棍》、《趣味武术》为主的学校试验项目。笔者承担短棍华北组3段实验教学任务。实验通过短棍教学设计与实施,对短棍组织与教学方法、拓展内容、教学进度、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为短棍教学提出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俞大猷  向恺然 《精武》2007,(8):44-47
他鸡啄。我须起凶棍入。剪他前手二尺之间。注:此条即是证明他弱我用强、他强我用弱之意。他鸡啄连起,向我中下部打来,故我棍须起得高,直走大门对准来棍劈下。经中主用剪,且须在他手前一尺之间者,因直起劈下,恐他换步穿我小门,则我棍反在他下也。然我用剪,他亦必换步穿我小门,或抽棍退回半步,待我打入。  相似文献   

15.
西棍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技艺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称誉武林,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棍的文化成就,是无数武术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历代杰出人物的卓越贡献不可分割。本文以马颖达为研究对象,从传承渊源、武学素养和传播成就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马颖达在西棍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1.两腿左右开立,两手体前握棍两端。右臂稍屈经前向后转肩至体后握棍。左臂稍屈由后向前转肩至体前握棍。可重复练习。(图1) 2.两腿左右开立,两手体前握棍两端。两直臂经前向后转肩于体后握棍。用同样的方法由体后握棍转肩至体前握棍。可多次重复。两手握棍距离可逐渐缩短。(图2)  相似文献   

17.
王德生 《精武》2003,(3):9-9
截拳道短棍以菲律宾短棍为基础,广泛吸取东西方器械搏斗之精华,集众多武技于一体,以截拳道风格和思想进行全面发挥和表达,简单易练,高效实用。在技术中主要以劈、扫、刺、点、砸五种棍法为主组合运用。在真实的打斗中,有进单调的一击往往不能奏效反而会招致对方更加凶猛的还击。  相似文献   

18.
胡铮 《中华武术》2002,(1):52-53
菲律宾短棍实用价值因李小龙的缘故而闻名海内外,本文原著迈克尔是美国德克萨斯州有名的短棍教练,他较为精辟地讲述了菲律宾短棍中辛瓦里技术的精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在其1 500多年的历史中,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而且也对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以丝路文明为背景,通过对丝路与西棍的文化解析,归纳出丝路文明对西棍的影响,从而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西棍的文化基础理论,而且有助于拓展丝绸之路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由《少林棍法阐宗》明代武术家程宗猷撰写的一部重要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图文并茂地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风磨棍以及民间拳谱《枪势五十五图》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丰富多彩,值得我们认真研读与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