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依恋风格是个体与依恋对象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系统性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近年来随着依恋的信息加工差异在很多研究中被强调,注意对依恋系统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注意偏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依恋风格和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1)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2)注意偏向产生的机制;(3)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学的研究;(4)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认知偏向是情绪障碍发生和维持的重要易感因素,涉及注意偏向、解释偏向和记忆偏向等许多认知加工过程。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针对认知偏向进行程序化的重复性修正训练可以有效地缓解情绪障碍。认知偏向修正训练的本质是一种联想加工过程,遵循联结学习、迁移-适当加工和小步子等原则有助于提高认知偏向修正的训练效果,提高临床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往有关注意偏向的研究大多关注一些特殊人群,本研究考察短时诱发情绪对于正常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室条件下短时诱发的情绪可以诱发随后的注意偏向,并且不同性别的被试具有不同的反应模式。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4.
以63名大学生为被测试对象,采用不同情节的电影片段为情绪诱发材料,选取了表达消极、积极和中性情绪的中文词各40个(共120个)为测量被试注意偏向的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在愉快、悲伤和平静三种情绪状态下,对负性、正性和中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个体在悲伤时对负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在愉悦时对正性情绪词表现出注意偏向,而平静时对三类情绪词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情绪图-词Stroop范式,探究考试焦虑个体在注意偏向上是否存在情绪干扰,以及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1)高考试焦虑个体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有对情绪词语更加突出的反应延迟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干扰;(2)高考试焦虑个体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存在更多的负性认知偏向;(3)高考试焦虑个体与低考试焦虑个体相比,在图词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反应延迟存在.  相似文献   

6.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对学校环境异常恐惧,强烈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针对学校恐惧症是否与特定的注意加工机制相关联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比较了学校恐惧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情绪Stroop任务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学校恐惧儿童仅对学校相关刺激产生注意偏向,学校相关刺激在学校恐惧儿童身上获得了优先加工;这种注意偏向只在学校恐惧儿童身上出现,并会受到重复呈现效应的影响,随刺激重复出现次数的增多而消失.这表明,学校恐惧儿童与普通儿童对学校相关刺激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7.
情绪信息和注意偏向的关系一直是情绪研究和社会认知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均以情绪障碍患者作为被试群体,忽视了正常群体的研究,对情绪信息也片面地划分为正性与负性刺激,没有考虑到情绪刺激的社会意义。从社会计量器理论出发,从影响注意偏向效应的人格特质——自尊出发,以情绪刺激的人际效力为出发点,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在人际拒绝/人际接纳情绪刺激注意偏向上的差异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深入探明问题实质,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间线索任务,以身体攻击图片和表情图片两类实验材料,对暴力游戏玩家的注意偏向机制及其时间进程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暴力游戏对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玩家对于他们所熟悉的身体攻击图片,在线索仅呈现100 ms时即产生对攻击信息的注意警觉,在500 ms时该注意偏向消失;对于表情图片,暴力游戏玩家在线索呈现500 ms时表现出对负性表情和愉快表情的注意回避,在1 250 ms时注意回避消失.从而表明,暴力游戏经验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的改变有关,且这种改变依赖于刺激内容及加工时程.  相似文献   

9.
情绪调节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适应社会的关键心理机制,受到情感研究领域的大量关注。基于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选择注意分散和认知重评策略,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二者电生理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揭示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与认知重评策略相比,注意分散发生在情绪生成过程的较早阶段。(2)男性偏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女性则偏向于使用注意分散策略。(3)认知重评策略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的LPP振幅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对济南大学大二心理系80名学生进行施测,根据问卷结果区分出积极完美主义与消极完美主义维度高分组各13人,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不同类型完美主义个体对不同类型词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在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和行动疑虑两因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个人标准、父母期望及条理性因子上差异不显著;积极完美主义个体与消极完美主义个体对不同类型的情绪词不存在特定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1.
特质焦虑的注意偏向研究是焦虑认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高特质焦虑个体确实存在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在分析特质焦虑的注意偏向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以期对焦虑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个体在面孔识别过程中,会对眼睛区域产生注意回避,这可能与其杏仁核的过度激活、皮层下通路的损害、小脑形态的异常有关。ASD个体能够识别熟悉面孔,但是,其存在一种处理熟悉面孔的独特网络,调节梭状回的系统可能存在缺陷,使得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较普通个体低。ASD个体对威胁性自然刺激产生注意困难,可能与其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异常有关;对威胁性社交刺激特别是愤怒的情绪面孔,会产生注意警觉和注意回避,而其中高焦虑的ASD个体却不会像焦虑障碍者一样对威胁性的社交性刺激产生注意困难,ASD个体焦虑背后的神经机制与其注意偏向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恐惧症作为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分为不同的亚型,不同恐惧症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注意偏向存在特异性。眼动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逐渐进入恐惧症研究领域,为恐惧症个体注意偏向的探讨提供了有利支持。本文聚焦近年来关注较多的社交恐惧症和蜘蛛恐惧症,梳理恐惧症个体注意偏向的成分和时程性等方面的眼动研究,并在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注意是一项最基本的认知功能,而情绪和注意两者的结合研究发现了注意偏向这一现象。随着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焦虑被试与正常被试相比有更突出的注意特点。  相似文献   

15.
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影响其焦虑易感性。研究表明,威胁刺激的水平、特质焦虑者的状态焦虑水平、威胁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等是影响特质焦虑者注意偏向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实验范式和刺激材料以及实验手段的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在注意偏向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存在的心理体验。焦虑症患者或高特质焦虑者在加工信息过程中,对所加工的刺激不是同等程度地分配注意,而是根据刺激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对与威胁相关的刺激产生注意偏向,也就是优先加工威胁性刺激,对威胁性刺激加工效率高。以往对焦虑者注意偏向的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范式有:点探测范式和线索-靶子范式。研究的主要被试有:焦虑病人、社交恐惧障碍者和焦虑状态的正常人。选择的实验材料主要是:携带威胁信息的词汇和图片,其中图片主要是带有不同情绪的面孔图片,并以生气的、愤怒的为主。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焦虑者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及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前研究发现焦虑和威胁刺激注意偏向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些注意偏向可能与焦虑的发展存在因果关系。临床研究者已开始发展一种新的、具体的治疗方法以矫正这些注意偏向,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注意偏向训练已被证实能有效地较少成人焦虑程度。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一新的治疗方法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8.
探讨在运动领域中注意偏向与焦虑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如果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是否能改变其焦虑易感性。方法: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问卷调查的得分筛选出26名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并随机分成两组作为被试,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在注意训练阶段进行不同的训练,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负性词所处位置(负训组),一组探测点总是出现在之前中性词所处位置(中训组),比较两组注意训练前、后阶段对不同极性情绪词语的反应时有无差异。此外还对点探测实验前后心境量表报告的焦虑水平及完成压力任务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注意训练前,两组均对负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相同;而中训组对中性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快,与训练前相反。(2)注意训练前,两组完成压力任务的成绩及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均无差异。训练后,负训组与训练前无显著差异;而中训组答题数量明显增多,压力下焦虑得分的升幅明显下降,与训练前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1)焦虑易感性运动员的注意偏向可以通过点探测训练方法诱发产生而改变;(2)诱发性注意偏向能够改变焦虑易感性运动员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焦虑水平及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经学方法的运用,情绪、情绪调节研究发现事件相关电位的晚正成分LPP与情绪刺激的自动化加工、有意控制加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LPP源于枕叶和后顶叶皮层,由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对情绪刺激进行反应时产生,反映了注意对情绪刺激的持续偏向和加工。由于个体生活经历、年龄发展及基因的不同,LPP存在个体差异性。情绪调节的ERP研究发现,LPP的时程可作为情绪调节的替代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ERP在较完整理解情绪加工和调节这一应用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回顾有关强迫症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比较、阐述了强迫症注意偏向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强迫症Stroop任务、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最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总结,对强迫症注意偏向未来研究的取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