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的“文选学”研究曾经出现过三次关于《文选序》的讨论。这三次研讨,使“选学”界对萧统的文学思想,《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宋书·谢灵运传论》的关系诸问题均大大深入。回眸这一历史,可使学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20世纪的“选学”研究作一颇有意义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萧统故里镇江隆重召开,盛况空前。大会交流论文80余篇,对“《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作者、选录标准、分类及其价值”、“《文选》所选作家作品”、“《文选》分体文学”、“萧统文学思想与文学史观”、“《文选》接受学”、“《文选》语言学”、“萧氏家族及萧统遗迹”等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大会回顾了上世纪文选学研究的历程,对新世纪文选学研究提出了希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文选》和《玉台新咏》,是六朝具有代表性的诗文总集。《文选》的编纂者是昭明太子萧统;《玉台新咏》编纂的指使者,是萧统的弟弟萧纲。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两本总集编纂的对象有部分相同,但它们编纂的思想和艺术眼光却迥然不同。假如说,《文选》代表了传统或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想,《玉台新咏》则代表了当时革新的流行的文学思想,这同时反映在一个大家庭的兄弟之间,是很有意思的。比较两者的不同,揭示其中深层次的内涵,不仅对理解齐梁文学,且对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把握,都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鸟兽类题材的作品最早可追溯至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发展到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已将题材类型分为十五种,鸟兽类是其中一个重要门类。该门类着重收录了贾谊《鸟赋》、祢衡《鹦鹉赋》、张华《鹪鹩赋》、颜延之《赭白马赋》、鲍照《舞鹤赋》等五篇赋作。本文则追根溯源,从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出发,以文本内容分析为基础,联系萧统文学思想及《文选》的总体选录标准,总结出《文选》鸟兽类赋的选文趋向。  相似文献   

5.
萧统所编《文选》载诸篇序共 70篇 ,其中以史辞为序者 10篇。这类序言 ,盖皆源于史书 ,作者别集编纂者或一些总集编纂者在编集时一并录入 ,可惜这些集子现已亡佚。从《文选》所载诸篇史辞类序 ,基本可以看到原集编纂的大致面貌  相似文献   

6.
《文选序》分三个层次阐说了怎样对待《文选》的选录标准问题:首先,要区分“选录范围”和“选录标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分析“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句话不是在说《文选》的选录标准;第三,应将萧统本人的文学观与《文选》的实际选录标准区别开来;从萧统的其他作品、甚而至于从其他人的作品中“找寻”出一个所谓的《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不妥的。讨论《文选》的选录标准,较稳妥的方法是从《文选》文本出发,仔细分析每一篇作品的性质、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从而归纳、概括出《文选》实际的选录标准。  相似文献   

7.
《文选》的选文标准在选学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各家观点不一。本文从萧统《文选序》出发,概括其为:单独成篇,着意为文,重辞采之美,及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综辑辞采""错比文华"者,皆在入选之列。  相似文献   

8.
萧统《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一语,历来解释多有歧异,争议主要集中在"事""义"和"翰藻"的理解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思路,通过《史记》论赞的不被选录来理解"翰藻"之义,通过将"事""义"二字放入《文选序》和时代文学语境,来探讨其具体内涵。《文选序》此语,虽针对史书赞、论、序、述诸文体而发,也可推而广之,作为《文选》全书的重要选录标准,但不能涵括其选篇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9.
“杂”在文学上一般表示内容的博杂,《文选》下有“杂诗”一类,列于诗歌分类的末尾,可理解为“杂诗歌”。从《文选序》以及萧统时代的文学观点看来,这一类诗歌比正统呆板的说教性的诗歌更具深意,更能代表时代风气。按照萧统的编选观点,杂诗兴起于建安时期,在诗体的过渡上也体现了文学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萧统《文选》所选诗歌的简要分析,阐述了萧统《文选》选诗的情采观、功利观和诗体观。  相似文献   

11.
影响《文选》成书时间研究的因素有七:一是"所录皆前人作";二是《文选序》反映出萧统在《文选》完成后的心情轻松畅快;三是丁贵嫔之死与其后发生之"蜡鹅事件"对萧统产生巨大之负面影响;四是编《文选》的工作量至多为撰《文心雕龙》的一半;五是《文选》为正常完成之书,而非仓促所就;六是不存生者原则的确定在其编纂之初;七是陆倕去世于丁贵嫔之前,而其作品之入选则在编纂原则确定之后。其中,一、二、四、五等四项已不是问题。至于《文选》的编纂成书时间,其上限当为普通五年二月,下限则为普通七年十月。  相似文献   

12.
萧统在《文选》编纂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中一些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如:萧统东宫十学士问题,萧统“辞典文艳,既温且雅”的文学主张,《文选》的选文标准。  相似文献   

13.
明代张溥在《昭明集题辞》中说:“后人见其《选》,即可知其志。”《文选》是萧统主编的体大虑深的泛文学总集,不仅反映了萧统的思想与文评观念,也反映了萧统“化成天下”、巩固统治、匡正文坛、流芳千古的编撰目的。对《文选》编撰意图的研究,能够深化对萧统的了解以及对《文选》成书、选录标准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15.
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其东宫文人集团对《文选》的选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萧统身边的文人学士大都出身士族名门,著作丰富,并通儒悉礼,生活清简中和。这些特点在影响萧统的同时,也使《文选》的选文带上了贵和、提倡教化、素雅守礼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苏轼对萧统《文选》颇多微辞,通过考评可以看出,他的最有力的证据是萧统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他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归纳方法,找出萧统的一些错误从而全盘否定《文选》.原因是"乌台诗案"之后,他在精神上对陶渊明的认同,使得他不满萧统对陶渊明的评价,从而得出关于《文选》的偏颇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文选》中萧统把赋列为各类文体之首,足见萧统对赋的重视.曹植一生辞赋创作甚丰,但《文选》仅收其一篇·即《洛神赋》.究其原因,萧统并非看不起曹植辞赋,而可能是在《文选》的编纂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压力:一是他的父亲梁武帝萧衍;而是齐梁时期的时代文风.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文选》是出于众手还是萧统独自编撰,先需弄清楚其编撰工作量如何与"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诸说出现之背景。跳出《文选》而将之与《文心雕龙》比观,便知撰《文心雕龙》相关之22篇,其工作量已远大于编《文选》的;在"选学"大兴之背景下,有关《文选》编撰之传闻多有穿凿附会者。将"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一类说法置于"网络中"考察,无一经得起推敲。从编撰工作量和与刘孝绰等撰说之背景上辨证可知,《文选》乃萧统之独撰而非出于众手。  相似文献   

19.
正初识经典《昭明文选》,初名《文选》,是由我国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被后人称为昭明太子,这部书也随之被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清水凯夫主张《文选》为刘孝绰所编,萧统并未具体主持编纂。此论点为学界所关注,《文选》编者问题遂渐成为《文选》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寻绎文献可知,清水先生这一论点源自对大陆学术风气的态度,未必是其真实主张;《文选》系萧统与刘孝绰等学士共同编纂,此可由原始文献的文本细读与分析加以佐证;《文选》的编纂不是孤立事件,是时代文学风尚递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