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20年9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教融合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也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发展中的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并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来保证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和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入手,提出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运行机制。政府应落实相关政策,整合社会、学校等各方资源,为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主要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规范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体教融合是转变理念的战略性决策,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体教融合是将学校体育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旨在解决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培养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小学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掘地。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体育教师对青少年体育教育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从体教融合的八个方面出发,结合中小学办学目标、方式及特点,促进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在体教融合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借助体教融合政策的全方位实施,能够获得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内在价值,剖析体教融合发展中的短板及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一体化赛事体系。发展短板:顶层设计的全面性和持续性亟须加强,两系统赛事体系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体、教两系统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足,学校体育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应对策略:完善法制建设,确保政策主客体权责利分明;坚持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赛事体系;明确目标导向,建立“双循环”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资源共享,完善学校体育资源供给渠道。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我国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化,规划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全新布局,构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辈出的发展目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协同理论与体教融合之间的契合性;解读了协同理论视域下体教融合的内涵,以此为依据对体教融合的基础框架进行设计。并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具体实际以及发展特征提出发展对策:夯实学校体育发展基础,践行“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工作核心,构建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强化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7.
《体育师友》2021,(5):75-78
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推进体教融合更好发展,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讨论"结合"与"融合"的差异,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与体教融合的联系,提出推进体教融合的策略:1.提高政府部门监察力度,保证相关部门有序执行; 2.实现学校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活动意识; 3.转变家长传统体育理念,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进程; 4.消除传统模式遗留问题,加强体校学生健康发展。以期达到推进体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的体教融合"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标需求。  相似文献   

8.
高洁 《中华武术》2022,(7):64-66
体教融合的本质就是将竞技人才培养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体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而第二大目标则是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体教融合需要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形成合力,提高人才认识,转变育人观念,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是为培养运动员后备人才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中等体育专业学校,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重要来源。本文以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例,针对现阶段存在的掣肘问题及如何通过深化体校改革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体教融合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立足加强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以中央深改委关于体教融合重要论述为依据,梳理传统体教融合演进脉络,从政策支撑和现实需求释读新时代体教融合内涵,对比新旧体教融合概念差异,研判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势,总结现实困境并提出未来发展战略取向。认为新旧体教融合在概念内涵、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关注对象和工作内容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面临协同共治的社会环境、多元共识的体育功能和矛盾重重的培养现实;存在环境失真、制度失灵、机制失衡和模式失新的现实困境;未来发展应注重深化思想融合,营造发展环境;促进目标融合,破除制度壁垒;推动资源融合,畅通培养机制;加快措施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体育强国的重大命题,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基础、最具有战略性的工作,国家提出体教融合新理念来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则成为必然。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从体教融合的重大意义、概念、目标价值、发展方向来剖析体教融合这一新时代议题。研究认为:体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诉求,是解决青少年体育短板的重要举措。体教融合的概念突破了二元对立,不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简单融合,而是从青少年成长的视角来回应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不同诉求。新时代体教融合价值在于实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体教融合需形成中国特色,需借鉴国外的经验,需通过顶层设计使政策落地。我国体育学界需对体教融合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吸纳世界体育强国对体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在形成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理论的同时,推动体教融合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中落地。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阐释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以vSport体育价值链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直播CBA赛事为例,分析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针对我国存在数字政策供给体系薄弱、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受限、体育科技创新人才紧缺等现实困境,提出实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战略、以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培养体育领域的数字经济人才,加快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是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重视青少年体育并将之作为政府优先发展事项,逐步建立起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促进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治理碎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借鉴英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治理经验,得出以下启示:健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加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整体性治理;推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结构;重视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监督评估。  相似文献   

13.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是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方面的直接体现,是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响应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青少年体育素养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梳理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相关成果,并从以往研究中发现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具体途径和相关对策,同时也为后续加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育、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提供参考和样本。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成果集中在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概念界定、提出的背景、构成要素、培育现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的国际经验以及青少年体育素养的促进策略等8个方面。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概念辨析、要素构成、评价指标以及培育现状及策略上;在研究方法上集中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证研究方法偏少;在研究理论上集中在素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认知主义理论上。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未来展望如下:第一,体系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第二,途径上采用多种措施协同发力共同培养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责无旁贷;第三,目标上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培育青少年体育素养放在重要位置和关键环节;第四,效果上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靠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5个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概况及共性经验进行分析与归纳,研究认为,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的协调发展,发挥青少年体育组织的积极作用,推动青少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实施,建立激励政策引导青少年体育锻炼是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主要经验。据此提出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发展的主要启示:政府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的准确定位、发挥社会组织在政策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出台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多维联动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征进行了梳理。暑期体育学校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式微期。近代我国暑期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聚焦于体育师资培养、体育工作者在职培训及普通体育爱好者体育技能培训;体育专门学校与高等院校体育系科、体育组织、教育主管部门是暑期体育学校的主要创办者。在各方强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名家参与下,暑期体育学校秉承社会现实需要的理念,采用"学科"与"术科"相结合的课程安排方式,邀请名家授课与演讲,同时也搭建了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为当下暑期体育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历史镜鉴:开办不同目标指向的暑期体育学校,重视行政力量、权威人物对暑期体育学校的推动作用,专业体育院校和大学体育院系应成为暑期体育学校的主办者,强调暑期体育学校启发性的教学目标和互动性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探究如何健全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消弭青少年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教育事业中的落差,改革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完善制度、巩固基础、培育组织、开展活动、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还仍面临着区隔化、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瓶颈制约。依循整体性治理的学理逻辑,从跨政府部门整合、跨场域整合、跨公私领域整合的三维进路,实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治理功能的整合、治理层级的整合和治理深度的整合,为构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结合,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相结合,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对策建议,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无缝隙的、整体性的体育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需要应对的问题发生变化,有效培育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社会和市场力量,并使之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应对的关键。在梳理新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力量培育的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力量的培育路径,应在培育目标上实现强政府与大社会共存、领域分离与作用互补。在培育的技术手段上,主要从政策激励、技术帮扶、管理革新、文化育人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研究建议,进行相关政策性和技术性帮扶,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引领和规范引导作用,激发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认同,转变人们的消极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