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清末育婴堂的经营实况及育婴效果——以婺源育婴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婺源因民俗与生计所追,溺婴现象严重。县府政府与民间社会针对这一陋俗采取了诸如颁发禁谕、设立育婴保婴设施等措施加以禁止。光绪二十二年开办的育婴堂,是一所由地方士绅主导的民捐民办的善堂。其日常经费主要来源于开办时获得的捐资生息和茶局代收的茶厘捐,而几乎不依靠普遍民众的捐赠。尽管育婴经费并不充裕,由于育婴堂采用过继领养婴儿为养子、养女或童养媳的方式抚育婴儿,减少了育婴费用,增加了养育婴儿的数量,降低了育婴堂的婴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自2016年以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日益突显,国家也高度重视“幼有所育”,重视托育机构的建设和托育服务的质量,制定了许多政策方针。可见,托育服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设定的托育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范,在具体了解目前托育机构的基本情况、管理规范及疫情前后的运营状况的基础上,从场地设施、人员规模、备案管理等不同方面分析其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使托育机构向规范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托育服务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如对优质托育的需求日益高涨,但入托率普遍较低、托育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托育模式难以满足家长的多样化需求、托育机构分布不够均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作为基础行政区域,县级托育服务水平是体现国家整体托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追求社会公平的背景下,基于“公平、共享、协同”的理念,建构多元参与、多层次协同推进为基本特征的县域托育服务共同体是解决托育问题的重要途径。县域托育服务共同体模型,即一主导、两主管、三中心、四协调:政府主导托育服务体系运行,卫生和教育部门作为托育服务的业务主管,县街道(镇)社区(村)设三级托育服务中心,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托育服务中心、家庭主体之间的交互协同。  相似文献   

4.
薛莲 《教育评论》2024,(2):123-128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女性比例的增加,托育作为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的照护与教育服务,其重要性在当前社会结构中日益凸显。然而,我国托育教师培训存在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培训质量良莠不齐、托育教师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鉴于此,托育培训相关主体应形成合力,提升托育教师培训实效:国家及地方政府应高位推动托育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助力培训长远发展、规范发展、优质发展;托育教师培训机构应对接托育教师需求,切实解决托育教师关键需求,搭建托育素养框架,切实达成培训目标;托育教师要坚持学研用一体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缺位问题,家长对托育服务模式和内容也提出了明显的需求。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对六种托育模式均存在需求;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家长对于机构式、临时、白间、半日托育这四种托育模式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婴幼儿年龄增长,家长对于机构式、临时、半日托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家长对于托育服务内容的需求较高,其中对环境设备需求最高,其次是保教活动、师资队伍、卫生保健,对服务理念的需求最低。据此,可出台相关政策,实现幼有所育;重视刚性需求,减轻家长负担;优化托育品质,提供多元服务三方面提高托育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提高托育服务质量是托育服务实践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托育服务质量观对托育服务实践有着深刻影响。从国际视野下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讨托育服务质量观,对推动我国托育服务质量观的研究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选取Web of Science、ERIC、MEDLINE和Academic Search Ultimate数据库中近十年的17篇相关实证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国际视野下利益相关者的托育服务质量观比较一致的主要包括对环境条件、日常保育、早期学习支持、合作共育四大方面的认识,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托育服务质量观也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研究探讨了对我国托育服务质量观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被视为减轻父母育儿压力、提振生育意愿的重要手段。自2019年重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我国普惠性托育服务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托位总量不足和存量空置,入托需求大与送托行为少,家庭需求多样化与托育供给单一化,高质量托育期待与办托水平良莠不齐,托育师资存量不足与增量缓慢、流失严重等多重结构性矛盾。本文从优化顶层设计、丰富托育服务供给形式、建设托育服务人才队伍、提升政策透明度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结构,促进我国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荆棘前行的托育行业与课程在国家重视托育服务且各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后,全国托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剧增,然而也有许多托育机构开业后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笔者认为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多数急于投入托育行业者对保教实务与活动不熟悉,甚至存有误解,比如很多托育机构多关注托育环境的营造,而相对轻视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托育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9.
徐利华 《云南教育》2023,(10):31-34
<正>一、问题提出近年来,托育早教事业备受关注,相关的政策文件先后颁布并实施,在此背景下,托育教育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以昆明市X区0~3岁托育机构的师资队伍为研究对象,在调研的基础上,从托育机构教师的基本信息、专业素养以及在职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托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0—3岁婴幼儿照护发展的新形势下,了解农村托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建设合格的农村托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农村托育发展的紧要任务.通过对湖北省农村托育机构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村托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专业化农村托育机构教师培训、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形式、增加培训保障经费等发展对策,旨在改善农村托育机构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推动托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谷素萍  向梅 《知识文库》2023,(7):178-181
<正>在“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走访调查显示,目前长沙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供需存在三大矛盾点,包括优质托育需求与机构质量良莠不齐之间的矛盾、普惠性需求与高额托育费用之间的矛盾、托育需求多元化与供给服务单一等。政府层面应出台地方性托育服务政策规范、加大托育工作财政支持;社会层面应各方联动,做好托育服务,扩大托育供给;托育机构应科学合理设置托育课程,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法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庭托育是其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些国家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家庭托育政策管理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家庭托育的服务类型多样,但是纳入监管的主要是由有资质(注册)的照护人员在自己家(或租赁的住宅)中提供保教结合的服务内容的家庭托育点,政府责任以保障兜底服务为主,广泛使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包括明确行政主管部门与家庭托育点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给予财政和非财政支持,加强师资培训和质量监管,等等。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兴起家庭托育点,但是尚未出台关于家庭托育点的管理规范与措施。借鉴国际相关公共管理经验,我国应构建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家庭托育政策目标,合理运用政策权威工具,建立全方位安全监管体系,组合配置激励工具与能力建设工具,支持家庭托育点规范有序发展,以满足婴幼儿家庭对具备收托幼儿数量少、师幼配比高、收托时间灵活、送托距离近等诸多便利条件的家庭托育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托育师资的职业素养能够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为探寻托育师资的具体职业素养,依托扎根理论,使用MAXQDA质性分析软件对收集的国内外托育师资政策文本与专家咨询文本进行编码、归纳,分析政策理论和专家对托育师资职业素养的关注点,在明确托育师资职业素养的同一性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入的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我国托育师资职业素养结构,为进一步规范建立我国托育师资专业化发展提供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作为影响托育服务发展的直接因素,对托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及人员队伍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运用自编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调查问卷》对329名符合托育资格的辽宁省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进行调查,发现托育服务人员职业化总体水平较好,其中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处于较高水平;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在从业年限、从业资格证书等中存在差异。根据调查结果,从建立准入标准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进而提升托育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推动托育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调查常州市现有0~3岁儿童托育服务机构,了解儿童托育服务的特点,针对存在的合法办托门槛高、专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探讨如何运用所学专业与托育机构或社区合作,开展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21,18(5):82-91
0-3岁托育机构主要依靠家长的选择和付费生存,家长的选择和付费对托育机构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山西、河南、内蒙古、浙江等地1322名3-6岁幼儿父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回溯研究,采用选择实验法分析了父母对0-3岁托育机构的需求偏好和支付意愿。研究发现:父母选择托育机构的各项属性和支付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员资质(3824.88元/月)>课程(952.24元/月)>环境与设施(561.54元/月)>卫生与营养(359.63元/月)>家托距离(147.03元/月);在对托育机构内部质量和家庭便利性等实际问题的考量中,人员资质是父母最看重的外显性属性,课程和托育机构的环境与设施次之,父母相对比较忽略卫生与营养,而家托距离这一现实要素并不是父母选择托育的决定性指标。基于此,促进托育机构规范化发展,提升托育机构内部质量是关键。机构应建立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开展家托共育课程研发;政府应加快完善托育服务质量安全体系,提高机构的公信度,同时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支持与鼓励,推动托育机构向高质量、普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卫生组织《幼儿早期发展培育指南》是一部致力于保障幼儿健康,帮助幼儿茁壮成长并发挥其全部潜能的幼儿发展行动指南。《指南》凸显儿童本位、社会共育和公平至上的核心理念,关注看护者的身心状态,重视母乳喂养和响应式护理,强调五种幼儿托育发展方法。这给中国幼儿托育现提出启示:协调各级政府及部门责权,支持早期幼儿托育体系建设;利用群众居民委员会,建立高覆盖且极具亲切感的社区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解决待遇及专业化问题,助力幼儿托育工作者发展;推出行业标准以管控幼儿托育机构质量;结合国外托育经验与中国国情以完善早期幼儿托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澳门特区婴幼儿托育服务“基本情况,基本目的、服务内容、特殊托育,服务特点及启示”的总结,倡导家庭照顾,为不同家庭的婴幼儿托育需求提供多元的托育服务;进一步深化托育事业的社会福利性质,关注弱势家庭、特殊婴幼儿的托育需求;坚持医、保、教结合,多部门协助发展托育服务事业,为国家托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托育人员队伍建设是办好托育服务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前提,关乎托育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当前我国托育人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对我国13个城市2340名托育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我国托育人员队伍建设存在资格证书混乱、适当贴切性不足,无证上岗现象较为严峻;师资供给紧缺,低师幼比突出;专业培训机会难求,内容单一;工作付出与回报失衡,人员流动性高等问题。为此建议,依法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稳定托育人员队伍;把好入口关,建立托育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多管齐下扩充托育人员队伍;建立托育人员职后培训和质量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近日,据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由于早期教育中存在误区,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反而“伤害”了孩子。参与了此次调查的天津市幼儿早期教育专家郭建国介绍了其中四个主要的误区:误区之一:把婴儿当成病人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其实,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