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区体医融合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为国民提供全流程、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发展保障。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机制建设状况和困境。研究发现,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中存在基层治理权责设置失衡、综合治理工具运用匮乏、服务主体协同供给能力孱弱、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话语权缺失等困境。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治理的实施方案:1)优化基层治理权责匹配,强化治理运行监督力度;2)组合运用多类型治理工具,优化体医融合治理结构;3)深化体医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供给路径;4)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专业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德国老年人体育治理概况、经验,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经验:注重立法保障,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注重治理精准性,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激励体育志愿服务,体医融合助推体育健康。启示: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加强多元主体协同,着重提高供给精准性,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加强体育志愿服务人力保障,加快推进体医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社区体医融合工作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促进全民健康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社区体医融合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体医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我国社区体医融合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体质、促进健康关口前移;减轻社区居民负担、节省医疗卫生成本;培养健康生活理念、凝聚全民健身共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迈进体育强国目标。在我国多个城市的社区体医融合实践中取得显著效果,目前形成有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社区医体结合、社区政企合作和社区政校企联动等服务模式,但仍面临新体医融合理念欠缺、体制机制与政策资金设施等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困境。为此,建议推广居家健身计划,转变体医融合观念,深化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人才、资金和设施等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对于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需要明确深度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的治理方式;明晰多元主体参与的角色定位。同时,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也需要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逻辑元;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融合逻辑;以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为供给逻辑。建议:明确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的发展思路;健全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治理框架;构建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厘清疫情防控、体育助力、健康中国行动三者内在的逻辑机理,重点对体育在疫情防控中的功能价值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运动促进健康的治理效能,提出构建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医融合治理方案。研究表明,体育健身价值是助力全民体质健康的必由之路,体育文化功能是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现实使然,体育场馆服务功能是创新方舱医院建设的应然之举,体育经济价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支撑。体育助力疫情防控的实然路径体现在:优化慢性病防治与健康促进的体医深度融合路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纳入到社会生态模型中构建和推广;创新建成环境与健康环境的有机耦合模式;扩宽全民健身战略内涵,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迫切需要建立稳健可持续的体医融合运行机制。体医深度融合是搭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治理体系形成的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府际合作治理视域,对我国体医融合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医融合现实困境包括府际法律法规政策细则尚未完善,多元主体的府际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府际间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尚未搭建,有效的府际协同机制尚未建构。提出优化路径:完善法律法规,构建体医融合府际合作的制度保障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主体的府际合作网络;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府际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健全府际协调机制,促进体医融合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体育健康教育在转变青少年体育健康观念、培养体育健康技能、提升体育健康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新发展阶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及其行为识别、供需主体共同价值构建、供需主体治理模式选择3个方面,构建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理论。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存在共同价值认同亟须合理形塑、多元治理模式缺乏有效融合、主体互动行为有待全面凝聚的问题。最后,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实践策略:1)坚持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健康第一”理念,以制度导向约束共同价值认同方向;2)搭建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多元平台,促进治理主体行为有机融合;3)规范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协同治理主体行为方式,形成系统化的互动合力。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阶段全方位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全生命周期健康,是推进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公共健康服务能力的目标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体医融合人才培养困境并提出,以树立“主动健康”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生成体育与医学交叉的运动医学专业,构建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来实现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过程设计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外与体医融合紧密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思想,介绍国内政府跨部门合作机制、基层健康服务机构治理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外体育与疾病、卫生保健、医疗诊断、精准治疗以及科学康复领域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对国内法发展情况进行评述,得出结论:体医融合的主导部门应当是体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如何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协同是关键;体育医疗人才队伍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有力举措,是多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治理。合作治理视域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的,各参与主体间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共同决策、责任划分、利益共享、共同协作形成新的治理过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运行框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存在政策执行偏离、知识技能间的壁垒、参与主体间利益的冲突、主体混淆权责难以共同的问题。并提出了合作治理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的优化路径: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政策;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学科资质认证体系;探索参与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优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体医融合合作治理机制的责任规制。  相似文献   

11.
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的形成,但体医融合项目治理初期仍然受到理念融合、体医融资、部门协同等因素的影响。该文以病毒、人体免疫与体育运动的体医融合关系视角,依据共生理论对体医融合项目的风险治理逻辑进行了阐述。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的相关个案进行了整理,并基于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体医融合个案进行识别分析,构建了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3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最后提出了体医融合项目风险治理的路径选择(1)将体医融合理念提升至构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战略的高度;(2)落地变现体医融合项目购买方案;(3)打造政府精准购买体医融合项目区块链。  相似文献   

12.
为落实精准扶贫,促进我国东西部体育长期协同发展,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我国东西部体育支援和协作的现状进行调研,认为存在参与主体对意义认识不到位、体育支援不精准、协作制度不完善、项目实施机制不顺畅、协议落实不充分等问题。运用协作治理理论,从启动条件、保障机制、参与机制、运行机制、实施步骤5方面对其治理体系进行构建,提出建立完善的协作制度和机构、挖掘贫困地区内部潜能、促进体育协作主体多元化、拓展体育协作内容和形式、完善监督和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E-science是科学研究在信息时代出现的全新科研协作模式,与传统科研方法相比,E-science为科学研究的共享与交流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以E-science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一种B/S结构的体育科研协作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该平台以体育科研工作实际为出发点,构建了体育科研项目协作系统、体育科研仪器共享系统和体育科研人员交流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平台解决了体育科研工作者科研项目协作、科研仪器共享、科研资源集成、科研流程控制等关键技术,为体育科研工作者科研协作和创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民俗体育治理是新时代我国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该文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俗体育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及治理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当前民俗体育治理存在治理理念偏颇、治理主体失衡、制度规范阻滞、价值共识缺失等问题。通过阐析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治理体系的内涵和结构,指出新时代应构建以党的领导为基础、以德法兼治为引领、以长效治理为目标、以兼容互惠为标尺的"兼容互惠"治理体系。进而,对民俗体育治理体系构建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机制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积极倡导兼容互惠治理、利益共享与协调合作同步推进、加强内生秩序建设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提升地方政府的责任与担当等地方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从制度视角对美国职业体育治理体系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美国注重运用制度手段对职业体育进行规制,具有健全的职业体育体制机制和不断完善的法规制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制度治理体系。美国职业体育的体制机制治理层包括联盟体制主导的分权治理、横向一体化的多元协同治理、合作性均衡的网络化治理、互利共生的扁平化治理和高度自治的内生式公司治理;法规制度治理层包括劳工制度的协调性治理、联赛制度的均衡性治理、联邦法律的保障性治理和特殊制度的补偿性治理。提出完善我国职业体育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支持、协会主导、市场自主的扁平化协同治理;协调职业体育多元主体的关系,实施横向一体化的网络化联动治理;健全职业体育法规制度,推进监管、评估、仲裁、保障等体系化法治治理。  相似文献   

16.
协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组合协调,按照一致目标行动而促成的一种资源交互作用。公共体育服务的协同供给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中心,相关供给主体完成优势资源协作的运行过程,网络化治理体系的嵌合可有效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协同供给机制创新与发展,并加强协同供给主体之间权责分明、信任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突破行政机构对公共体育服务过程的协调与监管困境,将于同一畛域内促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轮协同驱动供给运作的结构态势,遵照相应网络化组织原则重塑协同供给的规则、意识、环境、关系、价值等要素,为此达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粘合"弹性网络,体现多元协同供给的组织创新效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科研协作网络的视角,以体育科研项目为背景,以知识共享为纽带,面向体育科研目标,探讨体育科研团队成员协作绩效的机理以及科研协作网络的运行和治理模式。只有完善体育科研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加强核心管理、学科共建、增加信任、沟通情感和增强协作交流,才能避免冲突,保持整体网络的连通,形成一个高效的体育科研团队,为实现科研创新、完成项目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城镇化、振兴乡村及全民健身等战略要求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已成为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以国家顶层设计倾斜、生产与生活空间转换及经济结构转型为切入点,在系统阐述政社同构、政社分开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总体性生存、主体性生长基础上提出政社协同下独立性合作治理的新逻辑,进而寻找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双轨制形式下社区体育治理中体制空转与工具去功能化严重;空间并轨下社区体育治理中结构性力量衰减;社会关系网络转换下居民集体认同感下降;社区经费不足与分配失衡下社区体育治理受限。从明确多主体间权、责、利平衡,完善监管机制中的标准、规范与量化考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构建社区体育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体系;畅通社区体育治理过程的互动渠道,打造共同体生活平台;完善社区体育资金专项与配比,实现社会体育资源引入、共享与互惠4个方面为治理的逻辑创新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健康中国”战略明确了我国在大众健康保障问题上,将以“治病为中心”转为“健康为中心”,“体医融合”则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有效途径。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医融合”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正是我国“体医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医院健康指导中心”、“社区体质监测中心”等模式已初具成型;同时也存在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体育与医疗部门协作不足,专业体医人才的缺失,配套实体产业的迟滞等问题;由此提出:创建“体医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体医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培养“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探索多渠道的“体医融合”模式,优化体育与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等符合国情的“体医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促进“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并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袁培育和发展各级各类非营利性质的青少年体育组织是政府转变职能尧强化社会服务尧激发市场活力的改革要求遥以政府尧社会和市场治理体系为分析框架袁对青少年体育组织治理进行研究袁提出应构建由政府或体育行政机构与社会尧家庭或青少年组成的治理网络体系遥青少年体育组织以其属性多元尧形式多样尧层级跨域等特点袁承载着通过为青少年提供体育服务促进其健康和培育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责任遥为有效实现青少年体育组织服务职能且满足当前青少年体育需求袁应推动其建设成为拓展课外锻炼的重要组织袁从培养兴趣尧养成习惯袁增强体质尧磨练心智袁校外拓展尧场所开放袁传授技术尧提高技能袁倡导公益尧服务社会 5 个方面承担社会责任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