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少林棍法阐宗》明代武术家程宗猷撰写的一部重要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图文并茂地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风磨棍以及民间拳谱《枪势五十五图》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丰富多彩,值得我们认真研读与发掘。  相似文献   

2.
明末赵光裕《新镌武经标题正义》收录的《增附棍法》中,包括《邵陵棍法歌》《邵陵拳势歌》等,是研究明代武术等问题的珍贵史料。本文研究了《邵陵棍法歌》的来龙去脉、技术内容和文字特征,揭示了这一武术史料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古代武术文献《手臂录》中有关棍法的论述,探讨古代枪棍技法的渊源.研究认为:尽管《手臂录》是一部主要论述枪法的武术著作,但是文中却有较多关于棍术的记载.《手臂录》认真剖析了明代枪棍技法混淆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少林枪棍技法合一进行了论证,认为区分枪棍技法是习练枪棍的首要,枪法习练有六品之说,并和棍技法之用有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正>少林棍法在明代已经名震天下。茅元仪于《武备志》中就曾有一段按语,指出“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而关于少林寺尚棍的传说,以明万历四十四年程冲宗猷所撰的《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最遍及。书中写道“有一僧投身灶炀,化身紧那罗王持棍护寺”。推官陈世埈在书序中也提出:“自紧那罗王以观音显化,演教少室,遂开千载法门”。民国期间,学者唐豪考究《少林棍法阐宗》的紧那罗王记载,应源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  相似文献   

5.
由《少林棍法阐宗》、《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合刊而成的《耕余剩技》是一部重要的武术典籍。它的产生与程宗猷富裕的家庭背景、“文武兼修”的徽文化以及徽刻的盛行等密切相关。该书不但对明代流传于世的少林棍法、倭刀法、河南枪法以及弩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而且对现今流传的天启棍、苗刀、八门拳等传统武术流派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剑经》     
《剑经》是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所著的一部棍法专著。俞大猷(1503~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是明朝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同时,又是位对军旅武艺及民间武术有着深入研究的一代武术家,并留下了诸如《续武经总要》及《正气堂集》等多种著述,《剑经》即收录于《正气堂余集》卷4中。  相似文献   

7.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8.
自明代始陆续在一些军事著作及大型类书中有关于武术器械及拳术的记载,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专著。以明代武术文献为基础对明代武术发展进行考查,梳理出明代刀法、剑法、棍法、枪法、武术杂器械及拳法特征。从武术文献梳理发现,中国武术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阵武艺,还是明代中晚期的民间武术,武术器械技艺是中国武术的主流,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拳法跃居诸艺之冠,并成为拳种及流派的统称。  相似文献   

9.
杨一明 《精武》2005,(5):29-31
第二段:两仪棍法(即阴阳棍法) 上期载了《林世荣八卦棍法》中的一图棍法,现接开两仪棍法。这段棍法的行进路线仍以一前一后为主。其中内容著名的南派六点半棍法的大部分,即枪、拨、抽、钉、弹、滴水等等。  相似文献   

10.
刀术是明代有较大发展的武术技能之一。自宋以来,朴刀、长刀、双刀等刀法在民间习武活动中已占有相当的地位。宋元话本,杂剧对此多有描写。但是有关诸家刀法的描述则少见,这一现象到明代开始发展变化。从明代典籍的记载可以窥见当时丰富的诸家刀法。《江南经略》卷8《兵器总论》记载:当时“使刀之家十五,日偃月刀(三十六刀法);曰双刀;曰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天启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实践法、对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的少林棍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的少林棍在技术体系上具有相似性,为一脉相承,具有同族性,从而有助于理清天启棍与《少林棍法阐宗》中少林棍的关系,建立天启棍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俞大猷 《精武》2007,(7):39-43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浅说六合棍     
在我国传统武术器械中,以棍术的历史最为悠久,棍法的传播最为普遍,也最有实用价值。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说:“若能知棍法,则其他诸器械之法,从此得矣。”近代六合棍大多流行于山东烟台、莱阳、青岛及辽宁大连一带的螳螂拳家手中,受螳螂拳法“攻势凌厉,迅疾多变”风格的影响,经过螳螂拳家们的不断研习提高  相似文献   

14.
棍论     
武术之棍作为成熟的武术内容出现较晚,它的大发展应是在宋、辽、金、元之际。导致棍的发达有两个因素,一是因为它对付草原重甲骑兵的功效,二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严厉禁武。'光棍'、'恶棍'这样流传至今的词汇,亦是来自当时统治阶级对用棍的下层民众的贬义称谓。明代棍术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武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的佛门寺院中曾出现了众多武功过人的武僧,特别是在隋唐时期的寺院僧人中习武活动更加突出,一直到明、清之际,而少林寺武僧的习武活动更有“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茅无仪《武备志》)之说。追溯少林寺武术的历史源头,探究我国历史上寺院僧人尚武活动,我们发现,少林寺武术虽然最早来自邺下寺院僧人的习武传统,其发展成熟则是在少林寺寺内寺外民间习武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稠禅师离寺后的少林寺与隋唐少林武僧少林武术发端于北魏(太和19年)建寺17年之后的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  相似文献   

16.
凌召 《武当》2006,(8):3-6
流通门中的齐眉棍法受《剑经》的影响最甚,并且因俞大猷所习齐眉棍法被称为“荆楚长剑”,故而本门多习惯称齐眉棍为“长剑术”。齐眉棍技法以劈、扫、点为主,辅以挑、崩、拦、撩、砸等二十四种棍法组合而成,招法灵活多变,实用性强,杀伤力大。本套齐眉棍法乃流通门原始器械套路,  相似文献   

17.
明代民间非常注重枪法,“尊枪为艺中之王”,认为“长技无踰于此”(《耕余剩技·长枪法选》)。所以各地枪法名  相似文献   

18.
王忠海 《武当》2008,(8):55-56
盘龙棍这种兵器,在民间也称“梢子棍”,是因为盘龙棍前面一截短棍由铁环连接,挥动起来犹如鞭梢,能产生“鞭击力”,击中目标后更具渗透性而得名:说起它的来历,还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哩。  相似文献   

19.
自本刊2003年第7期刊发《谁是西北棍王?》一文后,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为使读者得窥西北棍法全貌,王延龄先生再次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召开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以《长拳》、《剑术》、《短棍》、《趣味武术》为主的学校试验项目。笔者承担短棍华北组3段实验教学任务。实验通过短棍教学设计与实施,对短棍组织与教学方法、拓展内容、教学进度、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为短棍教学提出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