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民族传统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阳光体育运动 2007年4月29日,李长春在北京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
吴亮 《体育教学》2012,32(12):10
一、坚持理念,健全体制 建校六十年来,学校领导班子虽几经变更,但"开展学生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办学理念始终没有改变.特别是近年来在铜山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称号的激励下,学校以铜山区"三不怕"工程为抓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育体育人"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认真落实"八个坚持",使郑集中学呈现出学校体育理念新颖、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良好态势,对本地区体育教学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阳光体育运动赋予了体育教育专业新的重任.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为基点,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在能力、知识、素质上急需加强的部分,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全面适应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阳光体育运动主体不和谐因素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受到社会体育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健身意识不够强烈、学校体育工作思路不够通畅、体育教师认识不够深刻等"四主体"不和谐因素的困扰.为扭转诸多不和谐因素,需要人们正确解读"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通过明确"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任务、向社会延伸学校体育的效能、引导体育课堂、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等措施,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激励机制以及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分析,阐明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学生时期是个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有效手段,学校要认真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来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阳光体育运动为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中职学校全面试行阳光体育运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中职学校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阳光体育运动对发展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现状,最后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在中职学校有效开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8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发布一周年之际,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议召开。此次会议意义深远,必将对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起到推进作用。本期热点话题全面深入地解读了本次会议精神;详细介绍了各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经验和做法;特邀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好阳光体育进行评述;对阳光体育大事件进行了梳理,旨在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进一步推动全国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是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层次,提高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残疾学生作为在学校中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对他们更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和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残疾学生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这必将推动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刘炜 《体育世界》2009,(3):101-102
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关系,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体育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入手,养成自主体育锻炼的习惯,使终身体育思想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补充,丰富高校体育教学,使学生终身收益。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省的普及,江苏省教研室于2011年3月9—12日在徐州铜山区举行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研讨、培训活动,来自全省各大市以及部分区县市的体育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参加了会议,徐州市的全体一线体育教师也来到铜山观摩、学习。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结合高台县的实际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打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并体现高台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和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构建一系列能体现学校特色及适合学生特点的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群众性竞赛活动,积极响应阳光体育活动,做好阳光体育示范县、示范校创建工作,探索阳光体育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师生体育运动基本能力,重视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彦超 《体育世界》2009,(8):100-102
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作为学生在校学习体育的最后一站,必然承担着体育教育的特殊使命,要求其必须培养出体魄健强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高校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倡导广大青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培养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是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10周年,也是中国学校体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印发1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节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非常有必要。2006年12月20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29日,标志着阳光体育运  相似文献   

14.
“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改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高校必须重新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快乐体育实现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必要性和时代价值.高校冬季应从丰富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入手,通过开设校园越野滑雪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冰雪趣味比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5.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对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从体育健康观、社会环境、体育资源和体育课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体育健康观是影响阳光体育开展的思想根源,教育环境和社会体育环境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外部环境,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师资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安全风险、教学评价和学生体育需求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部动因.其中,安全风险和学校体育设施是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阳光体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阳光体育的内容取决于不同的运动对象。本研究通过对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的锻炼价值,从而为调动女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持久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锻炼导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体育运动潜能,改善体质状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综合分析法对黑龙江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对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要使学校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改善体育场地器械、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营造体育活动氛围、加强课内外体育指导等几个方面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以使阳光体育运动在改善高校学生体质状况,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建设,对阳光体育在学校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是对国家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是凸显学校体育特色的主要平台。对此,制订了《城关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线,以特色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学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阳光体育"的实效性进行研究,分析影响"阳光体育"实效性的原因,并对"阳光体育"进一步有效实施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更好的将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推广实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培养广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提高国民体质。  相似文献   

20.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于4月29日全面启动。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