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往体育学界未能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所提协同机制操作性不强,不能充分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症结。针对这些问题,受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特(Fredrick Barth)的文化转换“生成”过程论的启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引导性协同机制的生成过程开展个案研究,以弥补学界当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研究及其建构过程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Y寨苗拳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个案。在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转译”概念、德勒兹的“生成”思想来剖析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个体与组织、机构间的协同机制生成过程。该研究个案表明:州武协、市文广局、镇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之一,对苗拳师、村民实施行动意图、目标、路径上的转换,形成一种引导性协同机制,使武术文化旅游成为苗拳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可选路径。他们在交往的基础上,就武术文化旅游的筹备反复协商,凸显了政府对苗拳传承在人员、政策、活动、物质等层面的引导,生成了苗拳师与其他村民、镇政府、州武协、市文广局的多维联结关系,生成一种基于利益相互嵌合的、具有引导性协同机制效能的行动者网络,使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可能。通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导性协同机制生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症结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具体的引导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身体认知方式,“悟”在武术教育与传承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其身心一统、知行合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一致性,是中国古代身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认知理论,在澄明和阐释“悟”的义理基础上,探究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悟”的运行逻辑主要包含符号表征、隐喻映射、意会认知与行为转化四个层次,符号表征是“悟”的前提条件,隐喻映射是“悟”的逻辑起点,意会认知是“悟”的运行方式,行为转化是“悟”的实践指向,它们统一于“悟”中。这种运行逻辑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悟统身心的终极指向、悟合知行的实践进路、悟以体道的内在超越三个方面。中国武术教育与传承中要科学认识和有效运用“悟”的运行逻辑,客观看待和正确引导“悟”的价值取向,让这种中国式的文化传统和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也能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系统分析体育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路径。研究认为,激发体育消费活力能够筑牢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够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更高水平自立自强,强化体育文化交流能够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体育共享发展能够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上述五点构成了新时代体育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五条脉络,是未来进一步发挥体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功能,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存在明显的“重权利,轻义务”问题。为了推进体育权的实现,在研究范式上应从“权利思维”转向“义务思维”。体育权的实现依靠的是国家义务而非国家权力,国家义务是实现体育权的直接保障与根本保障,且是一种法定义务。在内容体系上,体育权实现的国家义务包含了尊重、保护与给付三个层次。尊重义务要求国家不得妨害公民体育自由权行使;给付义务要求国家应在物质、服务与制度方面为公民体育权的实现创造条件;保护义务则要求当非国家以外的第三人侵害公民体育权时,国家应及时制止并排除妨害。国家违反体育权实现义务应当具有可诉性,其中,违反尊重义务具有完全可诉性,违反保护义务具有部分可诉性,违反给付义务只具备最低限度可诉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困境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该文以修正后的“模糊—冲突”模型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选取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天锻炼一小时”“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学业减负保障学生睡眠”四个子政策作为案例分析。根据政策属性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划分出不同的政策执行类别,并对影响四类政策执行的支配性要素进行模型解释,最终归结出导致政策执行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障体质健康资源、完善政策监督机制、优化条块管理模式、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等提升政策执行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郴州汝城香火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与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与生活性、历史积淀性及活态性。通过对郴州汝城香火龙的考察研究,得出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有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支持;(2)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3)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4)吸收各种演出人员,培养民间舞龙人才。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新修订《体育法》“竞技体育”章的条文进行解读,对“竞技体育”章的立法进行评析,就“竞技体育”章实施所需的后续配套立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新修订《体育法》“竞技体育”章将全面促进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法治的发展。设置单独的“竞技体育”章实现了我国体育立法的延续和创新,确立了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基本定位,明确了国家对竞技体育训练及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培养运动员的原则,运动员优待制度、帮扶政策、注册制度,国家队选拔原则等诸多内容,并进一步强调了竞技体育竞赛开展的基本原则和体育竞赛基本管理制度。“竞技体育”章新增的运动员权利保护、体育运动水平等级制度、职业体育、赛事组织者权利保护的规定是新修订《体育法》的重要立法创新。新修订《体育法》“竞技体育”章的全面实施还应进行配套性立法,建议制定国务院行政法规《职业体育条例》,制定部门规章《体育运动水平等级管理办法》,并对部门规章《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探讨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与现实。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的多元期待,不仅期待体育教育的发展弊端尽早尽快消除,期待体育教育的操作流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还期待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要能分层分类分项推进。从永恒不变、动态发展、优化完善等内涵特征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双减”落实中体育教育发展的构想,诸如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瞄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的优化,其层次感需要聚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其满意度需要集中体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结果。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和在“双减”背景下促进体育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个沿线国家2010—2020年冰雪运动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冰雪运动产品贸易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冰雪运动产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呈现“核心—边缘”化,网络中网络关联度与网络密度较低,但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冰雪运动产品贸易合作关系正在逐步提升,并且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冰雪运动产品贸易网络结构中,中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处在核心位置,对其他国家的冰雪运动产品进出口贸易有较大影响,有较高的贸易话语权。(3)从凝聚子群分析发现,贸易网络中有四个凝聚子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子群的国家有明显变动,且冰雪运动产品贸易网络结构有“小群体”特征。(4)对聚类系数研究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冰雪运动产品贸易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3年我国发表的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从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传承人、法律保护、校园传承、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借助媒介传播方式来提升公众自觉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校的教育中来深化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引入到体育旅游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结合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进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够、参与度不高、传承人老龄化、传习人群流失、代际传承萎缩、传承路径过窄、传承目录缺失、传承环境恶化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的构建原则、实现路径。其实现路径主要是:构建以政府联动机构为主的保护与传承组织机构,采用共建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数据库建设为主的保护手段,开展以民间文化活动和学校教育传承为主的传承方式,实施以整体保护性利用和适度开发资源为主的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曲折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任然存在着不足,有待我们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许多学者从各种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为中华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进行综述.深入研究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归纳体育非物质文下多角度的保护措施,以有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立体化、全面化、科学化等的提出.  相似文献   

14.
邹学亮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12-1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总和。它不仅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非遗视角就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探讨和分析,先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情况为出发点进行介绍,然后剖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方法策略,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重新引发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和期待,最终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一定的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重点是保护其生存的原生态文化。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生存状态、项目特点等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并以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为杭州传统体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文章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杭州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认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非遗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充分利用传媒工具进行宣传是非遗体育项目发展必不可缺的手段,与社会互动、与地方产业结合是非遗体育项目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实现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要厘清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并按其固有规律对其实施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保护好传承人、处理保护与经营开发的关系并加强法律保护是关键。  相似文献   

18.
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国家政策给予该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传承有机融合,碰撞出无比绚烂的火花。在这样的融合下,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得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中得以保存,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也因为非物质文化的融入而更加细腻隽永。其实,不管是传承模式,亦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便是它们最核心的要素。该文主要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