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meta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对我国大学生焦虑情绪影响,寻找降低大学生焦虑的最佳运动方案。方法:制定检索策略、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11年1月起至2021年3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采用R的“meta”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干预能显著降低大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与症状自评量表的焦虑评分SMD=-0.98,95%-CI[-1.25;-0.70],z=-7.01,P<0.01。亚组分析发现,球类运动与有氧运动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明显好于进行运动;每周2次以上运动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好于每周进行2及以下;进行大强度运动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明显好于进行中等强度运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明显好于进行小强度运动;每次锻炼30-60min与60min以上的锻炼效果不存在显著区别。结论:各种运动均能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中大强度球类或有氧运动,每次运动30min以上,每周运动三次及以上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有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症干预效果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为以一定的纳入标准对相关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纳入符合文献11篇,并且通过Stata13.0元分析软件进行效应量分析,元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的14篇文献中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症具有干预效果;(1)前后对照实验d=0.986,95%的置信区间为(0.620,1.352)。(2)敏感性分析和偏倚性分析结果显示元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好。(3)锻炼时间、锻炼周期、干预方式、锻炼频率、都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周4次以下,每次运动60min以上,中等强度并且以12周以上为指导方案。(4)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对大学抑郁患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20,(5):434-439
目的以Meta分析方法检验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运动干预效果,以提出更佳的运动方案。方法对纳入的10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及方法学检验。结果 1)运动干预对儿童移动动作(MD=3.57,p<0.001)与物体控制动作(MD=4.13,p<0.001)影响的效应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运动干预促进移动动作发展的整体效应结果(I2=69%,p<0.0001)相比,儿童年龄、干预内容、干预时间、干预频率、干预周期以及文献质量亚组的异质性明显降低。3)与运动干预促进物体控制动作的整体效应结果(I2=97%,p<0.0001)相比,儿童年龄、干预内容、干预时间、干预频率以及干预周期亚组的异质性降低。结论 1)早期的运动干预能有效改善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2)功能性动作训练对移动动作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身体活动干预对物体控制动作的促进效果更佳。3)30~60min、12~24周的方案对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促进效果最显著;干预频率3~5次/周对儿童物体控制动作发展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软梯训练对灵敏素质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时间截止为2021年8月24日,在IEEE、Proquest、PubMed、Scoups、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WanFang Data和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5.0和Stata SE12.0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软梯训练对灵敏素质的T型跑[MD=-0.63,95%CI(-0.73,-0.52),P<0.00001<0.05]和Illinois测试[MD=-0.62,95%CI(-1.22,-0.61),P<0.00001<0.05]有明显的效果,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因往返跑测试存在高度异质性[I2=86%,MD=-0.51,95%CI(-0.63,-0.39)],对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受试者的年龄、干预周期、干预频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亚组分析中,年龄≤14岁(I2=89%,P<0.00001<0.05)和年龄>14岁(I2=78%,P<0.00001<0.05)都具有高度异质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周期的亚组分析中,干预周期≤8周(I2=76%,P=0.04<0.05)和干预周期≥8周(I2=90%,P<0.00001<0.05)都具有高度异质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8周<干预周期<12周(I2=69%,P<0.00001<0.05)具有轻度异质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频率的亚组分析中,干预频率≤2次(I2=64%,P=0.46>0.05)有中度异质性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频率=3次(I2=80%,P<0.00001<0.05)有高度异质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干预频率≥4次(I2=35%,P<0.00001<0.05)有轻度异质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软梯训练可以提高灵敏素质水平,由于灵敏素质包含的指标偏多,本文只选取T型跑测试、Illinois、往返跑作为结局指标,对于往返跑测试是否还存在其他异质性来源,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5.
主要针对有抑郁倾向的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初步探讨以中、小强度健美操和跑步锻炼为干预手段对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中、小强度的跑步与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干预作用,对抑郁情绪状况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运动与健康教育提供借鉴.方法:以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大学生作为教学实验组,随机选取未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教学班作为对照组,运用课堂教学、个别咨询和制订运动处方对实验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干预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男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参加课外锻炼≥3次/周的人数增加明显,大学女生体育锻炼时间>30min/次和每次锻炼中等强度以上的行为较干预前均有极大改善.干预后,实验组每月体育健身消费在201-300元之间的大学生,其消费水平由干预前的9.4%上升到24.6%,比对照组高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9,P<0.05).68.8%的实验组大学生自己能够应急处理运动损伤,比对照组高26.8%.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提高其体育健身消费水平及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考察职校学生抑郁、焦虑情绪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的状况。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对大一、大二、大三以及五年一贯制的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0.0 FOR WINDOWS系统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抑郁或有焦虑或既有抑郁又有焦虑情绪的高职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和活动。存在抑郁或焦虑症状或两者皆有学生的体育锻炼总分明显低于不存在这些症状的学生,这一趋势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提示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而且体育锻炼高分的学生具有低的抑郁、焦虑分,体育锻炼低分的学生具有高的抑郁、焦虑分。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影响着情绪问题的发生,同时情绪问题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和态度。而且,抑郁和焦虑情绪与体育锻炼有显著的负相关,这种相关在职高生中不受性别倾向和年级的影响。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体育锻炼对抑郁(F=19.210,P=0.000)和焦虑(F=12.078,P=0.000)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一周锻炼天数、锻炼持续时间、运动意愿均进入了焦虑的回归方程;一周锻炼天数、锻炼持续时间、运动目的、运...  相似文献   

8.
目的:剖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综合征症状,探究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综合征的干预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1100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手机成瘾量表测试;通过将270名大学生手机成瘾者分成8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开展持续8周的运动干预实验;运用数理统计与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46.1%,头疼和孤独感是手机成瘾综合征中最普遍的症状;(2)运动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综合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01);(3)8个项目运动干预对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综合征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对各组别进行横向比较时发现乒乓球实验组的综合干预效果最好。结论:运动干预能显著改善大学生手机综合征,乒乓球、羽毛球综合干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脂代谢的影响效果。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及万方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2 02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高强度间歇运动对空腹血糖(SMD=-2.48;95%CI:-3.14,-1.82)、餐后2 h血糖(SMD=-1.51;95%CI:-2.18,-0.85)、总胆固醇(SMD=-0.93;95%CI:-1.27,-0.59)、高密度脂蛋白(SMD=1.19;95%CI:0.89,1.49)及低密度脂蛋白(SMD=-0.76;95%CI:-1.16,-0.35)的改善效果显著。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对甘油三酯(SMD=-1.03;95%CI:-1.52,-0.54)的改善效果显著。结论:运动锻炼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脂代谢水平,其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的干预效果整体较好,但受个别干预措施研究数量及样本量的限制,明确的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2015年后符合随机对照实验要求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运动干预的效果和技术应用的文献进行分析,为我国体医融合的慢性病社区运动干预实施提供借鉴。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估方法,最终纳入分析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运动干预文献33篇,糖尿病患者社区运动干预文献28篇,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运动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下降(P<0.001),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FBG)显著下降(P<0.001);(2)运动干预的组织方面,表现为采用个性化运动处方的比例较低,多以步行等患者习惯的运动方式自主实施;(3)运动干预形式以有氧运动为主,且干预效果明显,抗阻运动仅在高血压患者SBP下降的过程中作用明显,而联合运动较少采用,且未见明显效果;(4)运动干预主要以小强度为主,但中高强度的运动干预效果明显;(5)常采用30~60 min,每周3次及以上的运动干预,且干预效果较好,糖尿病患者每天保持60 min以上的运动有更好的效果。结论:(1)社区运动干预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有效手段,运动干预策略遵循运动处方与健身指导的一般理论;(2)社区运动干预实施中组织发动慢性病患者参与运动至关重要,干预策略应着眼于患者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运动锻炼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探索可能产生较大干预效应的运动方案。结果表明:(1)运动锻炼对产妇抑郁呈大效应量干预效果;(2)运动内容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依次为有氧运动、组合练习、抗阻练习;(3)单次干预时长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分别为30~40 min亚组、60 min亚组;(4)4-5次/周的干预频率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最大,且干预效应随干预频率减少而减少;(5)持续3-4周至24周的运动锻炼均对产后抑郁产生了良好干预效应,12周左右运动锻炼的干预效应最好;(6)练习形式对产妇抑郁的干预效应量依次为集体练习、个人练习。结论:(1)运动锻炼能有效改善产后抑郁症状,产后运动可能优于产前运动干预效果;集体锻炼可能优于个人锻炼干预效果;(2)每周锻炼4-5次、每次锻炼持续30~40 min左右、共持续12周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更有可能获得改善产后抑郁的理想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运动减肥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提出了该研究领域未来努力的方向:(1)转变传统运动减肥观念,加强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减肥机制的系统性研究;(2)探索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水平以及不同疾病肥胖者产生的减肥效果;(3)重视大强度运动的强度控制和持续时间对减肥效果的影响;(4)加强研究不同有氧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对不同人群减肥效果的影响,创新测量工具与规范测量方法;(5)加强运动强度控制界线研究,明确两种运动方式的强度控制范围;(6)加强减肥与运动情境的关系以及肥胖者日常行为、生活方式改变与减肥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运动强度对不同性别、不同锻炼情况的普通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寻找适合大学生降低状态焦虑的有效手段。实验选取了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三项常用生理指标,并分析其与状态焦虑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对降低状态焦虑的影响具有运动强度、运动形式、性别、运动经历差异,并在影响时间上具有延迟性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男实验组,降低状态焦虑的适宜负荷为有氧运动中的75%VO2max和无氧运动,而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女实验组、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男女组,有氧运动的中低强度(30%VO2max)较为适宜。心率、血压伴随状态焦虑出现节律性变化,研究建议把收缩压作为评价状态焦虑水平的生理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揭示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效果认知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一般自我效能通过锻炼自我效能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锻炼效果认知调节一般自我效能和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整体模型检验发现,一般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效能、锻炼效果认知、冰雪运动参与行为构成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2)一般自我效能和锻炼自我效能是两个不同且有联系的层次。本研究结果扩展了锻炼行为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揭示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促进大学生乃至全民冰雪运动参与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跳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睡眠健康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68名大学生在参加跳绳锻炼前后的情绪、睡眠健康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跳绳锻炼后的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锻炼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焦虑和抑郁分值显著小于锻炼前,且也有显著性变化.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跳绳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动心理学     
论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刊,中,I]/史国生,徐炳生∥体育文化导刊.-2003,(10).-50-51参5(LF)体育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G804.83手臂动作稳定性与唤醒水平,特质焦虑等关系的再探=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arm movement stability,arousal level and traitanxiety[刊,中.I]/王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体育科技.-2003,22(4).-8-10,26表9参3(XH)心理∥焦虑∥手臂∥动作分析 本文探讨了唤醒水平、特质焦虑、性别差异、运动项目等对手臂动作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运动项目的被试其手臂动作稳定性有明显的差异,且特质焦虑与运动项目的交互作用对手臂动作和稳定性变化具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18.
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2名体育社团大学生和1860名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率比较低;(2)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非体育社团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3)体育社团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大学生的锻炼氛围显著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4)体育社团大学生健康状况显著性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高校应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宣传,通过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争取更多的企事业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提供社会支持与帮助,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19.
以103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检验了运动动机气氛、能力知觉与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关系.①掌握指向的动机气氛与运动员的自信心有显著性高相关(r=0.803,P<0.05);成绩指向动机气氛与赛前情绪的社会期待焦虑(r=0.504,P<0.05)和躯体焦虑(r=0.625,P<0.05)具有显著性的中等相关,而与个体失败焦虑之间存在低相关(r=0.341,P>0.05).②运动员能力知觉与赛前情绪的自信心之间具有显著性高相关(r=0.846,P<0.01),与个体失败焦虑(r=0.554,P<0.05)和社会期待焦虑(r=-0.617,P<0.05)之间具有显著性中等相关.③运动员的能力知觉与掌握指向的动机气氛有显著性高相关(r=0.805,P<0.05),与成绩指向的动机气氛之间具有中度相关(r=0.261,P>0.05).因此,运动动机气氛、能力知觉是影响运动员赛前情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众参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够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认知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运动干预不仅能直接减少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还能作为在常规疗法无效时减少症状的选择。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3种途径:锻炼中的社会支持,锻炼中的积极体验以及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既对锻炼行为的坚持有促进作用,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辅助个体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锻炼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如效能感、身体自我与自尊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对抗抑郁、焦虑症状,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抗抑郁药效果类似。锻炼体验概念的整合、锻炼的作用、身心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及锻炼方案制定中的群体差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若在实践中将运动干预作为心理疗法,则还需要对运动干预的作用范围(心理障碍类型)、效果(对患者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及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改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