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颂华 《广西教育》2013,(37):33-34
数学学习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反复练习并且精讲的习题学生在再次遇到时“涛声依旧”,这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呢?是因为教师讲解的“浮光掠影”,还是因为学生的“油盐不进”?是因为学生练习时的心不在焉,还是因为听讲时的一知半解?深究其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一节教学中的桦尺蛾学具为例,详细阐述深度学习下高中生物学学具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情境加强概念的理解,并通过模拟活动和高阶思维训练等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情境的实践参与中实现问题的解决,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品质包含学习者个体、群体和深度学习系统三个层面,它已得到理论研究的高度认可,也由于难评测而阻碍了深入研究与课堂实践。图式和SOLO层次分类理论为深度学习评测提供了心理学基础,而思维可视化技术则提供了评测工具,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学习思维可视化系统,包含学习策略和认知结构两项软件与PDA产品。研究利用所开发的评测系统,在S(华东)、C(东北)、W(华中)和K(西南)四城市对4000余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了诊断。通过较大数据量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学习策略与认知结构可作为深度学习品质的效应量;二是学习思维可视化系统对深度学习的评测具有较高有效性;三是深度学习课堂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包括在学习内容方面关注学科内容、学习策略与认知结构三者的统合,在学习方式方面关注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构与运作模式,在思维品质方面关注复杂图式的构建与生成。深度学习品质评测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将切实提升深度学习实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内隐性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数学知识的背景、过程、环境及文化等元素,教学中充分发掘这些资源,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对应的教学策略分别是:发掘熟悉知识背景的资源,利于学生理解;发掘知识形成过程的资源,尝试意义建构;发掘课堂教学环境的资源,融通情景学习;发掘数学文化价值的资源,提升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5.
深度思维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通过案例论述了自主学习型课堂建设引领学生深度思维的具体策略。教师应当精巧地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深度思维的方法,拓展课外自主学习型活动。  相似文献   

6.
陈培凤  季卫新 《物理教学》2020,(1):37-40,13
基于学习分析理论,针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教学进行深度备课。从课时目标设置、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评价等方面,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及资源的分析设计高阶思维问题,渗透物理学史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本文结合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心得,阐述如何基于学习分析,进行深度备课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彭清峰老师与我同龄,而且是于同一年调入江苏省宿迁中学,并住过同一个集体宿舍,可谓是知根知底的伙伴。他先教初中数学,后教高中数学,完成了初高中大循环数学教学,知识面非常宽广厚实。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到宿迁中学听课交流,观摩学习,其中聆听过彭清峰老师好多次课,有高一、高二年级的新授课,有试卷讲评课,也有高三专题复习课。彭清峰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妙趣横生,充满智慧,洋溢美丽,给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育》2017,(4):59-67
研究旨在一般意义上回答我国为何需要开展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的研究,深度学习"深"在何处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这三个问题。研究发现:21世纪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非参与和不专注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学生浅层学习和简单学习所引发的不良结果是开展深度学习的主要原因;深度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目标、思维水平与多维投入上。要发展学生深度学习,我们应该致力于合理的目标设计、转化师生的迷失概念、设计深度学习课堂评价任务、关注深度学习结果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积极探寻本土深度教学方式的诉求中,有必要厘清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的内涵与联系.系统分析深度学习研究领域的三位重要学者——马飞龙、比格斯和富兰的观点与研究,总结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的特质,结合我国现有研究,提出进行深度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可行方向:寻求学校教学的系统和持续改进;加深对深度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MOOC教学方式出现,导致教育大数据呈几何级数式增长。如何利用教育大数据(Big Data)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其结果用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机构和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学习分析技术是指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及分析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测与评价,从而做到学习问题诊断,最终实现学习效果优化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的集合。文章在介绍学习分析技术外延与内涵之后,提出一种混合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深度教学模式,并展望对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育创新,以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深度学习可看作由"表层学习"向"内核学习"的转变、发展和提升。在深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深度建构和深度反思。深度参与是前提,深度建构是核心,深度反思是关键。通过深度学习,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教育转型目标的核心素养应和了学习学术教育理念的新境界,开启了致力于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新思路。学习科学对深度学习的无限探索触碰了教学理念与课堂结构的敏感神经,核心素养催生了深度学习的内涵重构,学习学术奠基了深度学习的模式变革,最终缔造了核心素养与学习学术得以实现的完美路径。同时,也为破解核心素养、学习学术与深度学习如何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达到共生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经调查发现,区域初中化学教学存在探究学习匮乏、实验教学创新不足、学生学习过程枯燥、机械浅层等学习方式落后问题,以理念融合增值构建“深度学习+”。尝试融合“深度学习+逆向设计+SOLO分类”设计目标先行、评价优先、内容结构化的教学,为“教”供给策略;融合“深度学习+问题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开展问题层进、活动开放及思维进阶的学习,促成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体验探究,在联系与构建、批判与质疑、迁移与应用之间主动形成思路与方法。外促学习方式变革,内隐学科育人创新。“深度学习+”历经8年的实践探索,在基地学校及试点区域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产生示范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5.
深度学习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发展尚未成熟。以大班幼儿积木游戏为例,诠释判断幼儿深度学习发生的理论依据,探讨利于幼儿深度学习的因素,提出积木游戏中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图式。基于实践,提出多方面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活动设计策略包括幼儿自主拟定计划并分享讨论,以核心点连接各个阶段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选择包含情境性的、有趣的活动内容等;观察策略包括细致观察并解读幼儿学习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幼儿活动现状衡量拟定方案的可行性等;引导策略包括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性情境,适当参与并活跃学习气氛,巧用隐性指导,及时提供认知经验支持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实质上是以反思性学习为核心内容的深度学习。其关键任务是发展反思性学习能力以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其理论基础是深度学习理论和反思性学习理论。文章概述深度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概念内涵及实现过程,通过分析深度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反思是否能促进深度学习",发现反思性学习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实质上属于深度学习的范畴,而深度学习能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其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而"如何通过反思来促进深度学习",文章则通过将反思性学习的理念纳入到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模型中,构建了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过程模型,阐述了在深度学习的导入、主体以及评价等阶段中反思活动的方式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深度学习是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增加教学深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要分析了深度学习的内涵及意义,并结合目前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视深度阅读,深入讲解文本;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欲望;进行阅读分析,提升思维能力;注意拓展延伸,拓宽学生阅读等一系列开展深度教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介绍,详细阐述了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对于促进有效学习所发挥的作用,并结合我国教育现状,以中小学为例,提出了针对上述两种学习方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实质上是以反思性学习为核心内容的深度学习。其关键任务是发展反思性学习能力以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其理论基础是深度学习理论和反思性学习理论。文章概述深度学习和反思性学习的概念内涵及实现过程,通过分析深度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反思是否能促进深度学习",发现反思性学习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实质上属于深度学习的范畴,而深度学习能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其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而"如何通过反思来促进深度学习",文章则通过将反思性学习的理念纳入到深度学习的一般过程模型中,构建了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过程模型,阐述了在深度学习的导入、主体以及评价等阶段中反思活动的方式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双课堂”,即基于“教育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凸显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交互性,为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提供了可能性。我们抓住语文学习的三重核心要素,在“双课堂”背景下尝试建构课型普适度高、可操作性强、便于灵活组合的教学模式,并尝试在不同的课型中应用,真正推动语文深度学习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