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写作训练存在以下几种较普遍的“非正常”情况:一是“虚无状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也就写那么一两篇作文,教师的指导与评讲也是“粗放”式的:二是低水平重复,从高一到高三,训练的内容与教师的指导缺少合理的梯度;三是简单功利化,应试色彩浓厚,只在模式、套路、技巧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更”、“更加”和“越发”三个副词有着鲜明的使用特点。它们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很多个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将有助于我们的应用与教学。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果能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运用自己的思维主动探究,那我们的课堂无疑又多了一分乐趣,多了一分活力,多了一分亮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1.用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去"征服"学生常言道:"打铁先要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多年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学生毫不例外地喜欢和敬佩那些师德高尚、有能力、有本事的老师,也无不被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教师留给学生的,首先是教师的学术形象--教师扎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专业造诣,广泛的求知兴趣.学术形象越高大,越能博得学生的好感,越能感染学生,越能赢得学生崇敬、信赖和爱戴.反之,如果一位教师知识面狭窄、授课内容陈旧,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就难以受到学生的尊敬和拥护.  相似文献   

6.
题目上的两个短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我看来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就眼下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过多地关注的还是学生的“成果”而非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创造了"心灵手巧"这个成语,就是把动手和思维联系在了一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与手指的灵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指活动越多,动作越精细,对大脑的刺激就越丰富。而相应的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又能更有效地调节手指的活动,提高手指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幼儿的手和手指的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衡量其智力水平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表示“江河湖海”的“江湖”,到表示“时尚前卫”的“很江湖”,“江湖”一词的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本文简述了“江湖”一词意义的发展,并简要分析其意义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妙笔博士开了家"写作西餐厅",这里的餐前开胃菜和餐后甜点,让丁丁大饱口福。前者让丁丁食欲大增,后者让丁丁回味无穷。正如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能吸引你的目光,抓住你的心儿,让你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好的结尾则能让你品出文章的真谛和韵味,感受深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血缘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作用十分强大,祖先崇拜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形成后的父权与君权交叉重叠的渊薮,于是事父与事君的“孝”、“忠”准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并对后继的中国社会以强势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以来,“下浮”一词频频见于报端,以至许多汇集新词新语的字典辞书竞相收录,最近发行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也增收了这个新词,释义为“(价格、利率、工资等)向下浮动”。《现代汉语词典》的增收,标志着不仅是使用,而且研究也正式承认了它的新词地位。如果单纯从“下浮”一词中的“浮”字来看,它的基本意义当是“在水面漂浮”,既可表示静态的“停留在液体表面”,又可表示动态的“自液体的内部上升到液体的表面”。在意义上与“浮”字相对的是“下沉”的“沉”。  相似文献   

12.
"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些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教师"指担任教学工作的々业人员. (分别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820页、690页)它们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运用时应该把握它们各自的指称含义、语体和态度色彩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杨玲荣 《现代语文》2006,(12):109-109
每天18:00播出的"晚报浏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强档节目之一.它精选来自全国四十多家知名晚报的内容,加上金牌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表现,赢得了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与关注.可是在今年6月4日的节目中,一位主持人错读了一个字.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为了尽快遏制这种现象,<规定>不得不以法规的形式赋予班主任以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不过其方式必须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5.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曾经教过这样两个学生 :倩 ,聪明活泼 ,落落大方 ,是班上公认的“优等生” ,成绩数第一 ,运动场上显身手 ,文艺活动不落人后 ;健 ,沉闷内向 ,不善言辞 ,学业不佳 ,劳动开溜 ,迟到旷课数第一 ,是让老师头疼的一个人物。由于这两个孩子的“能干”与“无能”的表现反差极大 ,所以我们十分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 ,在老师不断地同家长的联系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了这两个家庭对其子女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健的母亲是办公室的常客 ,我们却很少看到这位母亲的笑容 :“我这个儿子让我们操心够了 ,小到吃饭、穿衣 ,大到上学、分班 ,样样事情都是我们替他打…  相似文献   

17.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他"和"我"     
我班教室黑板的左右上角,各贴着一个醒目的大字——红色的"他"和黑色的"我".这两个字虽然很普通,背后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两年半前我刚接手这个班.一天,我正在埋头批改作业,突然,背后传来急促的声音:"老师,小斌和小明打架!"回眸一看,原来是班级执勤员小仪,还气喘吁吁地.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是对传统的续接、扬弃、补充、整合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基础教育改革思想理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应单一朝向于西方。基础教育阶段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  相似文献   

20.
说到“自我”必然涉及到“我”。“自我”即人本身 ,“我”即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都是由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他的自身这两部分组成的。明确“自我”与“我”的含义 ,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理解“自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性。人的行为是有两元性的 ,即由“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这两部分组成。倘若我们把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每一个社会 ,每一种文化 ,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规范了一整套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 ,教师该做什么 ?学生要怎样做 ?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