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财政学”课程具有多学科的属性特征,具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学科优势,但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影响了“财政学”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为此,需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提升思政元素的挖掘质量和教学融入效果、建立健全效果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支持保障等方面入手,有效推进“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
董楠 《黑龙江教育》2023,(11):81-85
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是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学科思政与思政学科未形成同频共振,思政元素挖掘力度不够、难度较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动力不足、能力欠缺,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所做出的应时应势应需之举,须从优化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涉农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构建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协同育人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现象,不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与发展。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高校应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交流机制和信息化的协同育人平台,让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协同发挥作用,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旨在协同育人视域下,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以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旅游》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在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深化其价值意蕴、核心问题和建设路径研究.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认识差异较大、课程体系欠缺、方法选择困难、协同运行不畅、教师主体缺位、管理权责不晰等问题.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需要在树牢育人理念、建构育人格局、优化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打通协同渠道、锻造教师队伍、健全管理体系等方面系统推进,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加强以思政课为核心和先导,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改革回应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思政在于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宏大叙事与启明心智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实现,需重点促进管理协同、学科协同、创新协同。  相似文献   

6.
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为例,分析教师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只有做好团队顶层设计、组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断提升团队成员思想政治建设意识和能力、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检验思想政治团队的育人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持久教学动力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才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会教、愿教"且懂思想政治的课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以高校已有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资源为基础的。以工科为主的高校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这就要求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建设要从课程层次提升至学科层次。跨学科视域下,提取理工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学交叉点和接驳处,以课堂为跨学科的实践场域,通过课程孵化、课程定制和课研嵌入等模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跨学科协同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实践面临教育理念价值引领弱化、师资队伍德育能力不强、课程教学政治思想渗透不足和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改进应该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与责任担当,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9.
傅尧力 《教师》2023,(8):3-5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增强教师全面育人意识,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文章在论述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等主体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旨在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提升高校“三全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丰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懂得文史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文史知识很贪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253-256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概念内涵、政策依据及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仪器设备维修价值的评判依据及数量标准,探讨了仪器设备维修价格的计价形式、内在构成及定价方式,概括了仪器设备维修的实施方式和机构选择,梳理了仪器设备维修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界定了仪器设备维修经费的筹措渠道及其使用范围,为提高仪器设备维修的管理质量、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了一种理论概括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从词源学考证,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而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外化、异化和对象化。从异化观中引申出来的美学观点在异化与对象化关系、人的本质和审美层面等问题上表现出不足,因此可以从历史和唯物的、自由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美是具体的肯定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最自由的显现,其显现过程就是自由的实践,显现方式就是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校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行“两权分离”、“校企分开”是前提,建立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是核心;加速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资产投入与辙出机制的创新是重要内容;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是保证。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倾向或过度重视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的现象,思政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目标性缺失的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政课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是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介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服务于以大化工为主体的工科专业和自动化过程控制重点学科为代表的电类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评为北京市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6):233-235
在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实验设备的台套数和实验室用房面积一直以来是难点问题。五邑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通过设备使用率建立实验室建设模型,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比较合理、高效、科学地解决了这一管理工作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家Hall提出的高、低语境的概念为语境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产生基于谮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集体主义价值现,而美国的低语境文化产生则是基于其民族大熔炉的事实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及其单一事件时间行为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研究为中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视角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