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中学生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宪奇 《安徽体育科技》2010,31(1):78-80,83
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锻炼态度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对1191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锻炼态度(除了行为认知和主观标准以外)及身体自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积极性高于女生;中学生锻炼态度与身体自尊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及行为控制感对身体自尊的预测作用最大,其中行为控制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新生进行两次"锻炼行为阶段变化问卷"的测量,检验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fical Model,TTM)各问卷在研究我国大学新生锻炼行为上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方差分析,以了解大学新生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阶段变化问卷的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被试分布在锻炼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上,而且各个阶段上的人数分布不一致;锻炼阶段的不同变化在硎各因素上的得分变化差异显著,且从不同阶段变化时,被试的TIM各因素得分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武汉地区部分高校新生进行<阶段变化问卷>的测量,以检验跨理论模型各分问卷在研究大学新生锻炼行为上的适用性,并调查分析大学新生锻炼行为现状.结果显示:阶段变化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在研究大学新生锻炼行为上是适合的.大学新生在各锻炼行为阶段上的人数分布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并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专业和区域差异;大学新生在均衡决策、自我效能和改变过程等因素上的变化情况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一般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主观身体健康、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5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46名中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锻炼水平在因变量身体价值、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主效应非常显著;锻炼形式与每周锻炼次数对各因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在主观身体感受、一般自尊因变量上,锻炼水平与每次锻炼时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不锻炼与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在所有测试变量的得分都具有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德国学者SCHWAZER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该理论同时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并将锻炼行为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在无意向阶段,个体并没有要决定参加体育锻炼;在意向阶段,个体形成了参与身体锻炼的意向,但仍旧处于无运动或运动不足的状态;在行动阶段,个体进行充分的身体锻炼。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对成年人锻炼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和干预,但前人研究使用的阶段量表大多直接取材于TTM的5阶段测量方法,并不适合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3阶段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个体所在的阶段,更好地检验HAPA模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提高,以辽宁和湖南部分中学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可以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2)使用锻炼阶段量表可以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3)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青少年锻炼阶段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近5年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以及体质调研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认为要维持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待于科学干预学生体育锻炼的认知心理因素.采用体质测量法和心理测量法分析了男女大学生体质与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APA)探讨了学生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等心理要素的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男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且在行为习惯与行为控制两因子上呈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身体肥胖、协调、活动、整体身体因子呈显著差异,身体健康、耐力及总分呈非常显著的差异;③男大学生体质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而女生只有坐位体前屈及800m跑与体育锻炼态度呈显著相关;④男大学生1000m跑与身体健康、自尊及总分存在显著相关,女生体重、握力与身体自尊,坐位体前屈与身体活力,800m跑与身体耐力,自尊呈显著相关;⑤男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主要与行为习惯、行为控制及主观标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女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因子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多数因子均呈显著相关,身体健康、耐力、外表、活力、自尊、整体身体因子及总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⑥从认知心理因素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可以将体育锻炼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和变化的具体阶段联系起来,有效激发与维持学生的科学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州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课堂体育参与内容与身体自尊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州聋哑学生选择的课堂体育参与内容主要有田径、篮球、游戏、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锻炼项目;湘西州聋哑学生的身体自尊各维度指标得分均在各分量表的平均分以上,说明聋哑学生身体自尊意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聋哑学生课堂体育参与内容与身体自尊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宋广侠 《体育科技》2011,32(1):74-76,95
通过测定普通职校女生经过八周45rain体育舞蹈锻炼后心理状态和身体自尊的变化,研究体育舞蹈锻炼对普通职校女生心理与身体自尊的影响。结果:经过四周45min体育舞蹈锻炼后,PSPP总分效果显著,八周后更加明显(p〈0.05),主要表现在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和身体状况三个方面。四周运动后POMS全量表分数、紧张、抑郁和自尊差异显著(P〈0.05),八周后全量表分数、紧张、愤怒、疲劳、精力和自尊差异显著(P〈0.05)。结论:八周45min体育舞蹈锻炼能有效地提高或改善普通女性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可以有效降低普通职校生心理状态中的消极因素,提高其积极因素,有利于心理状态的改善,对普通女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0.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PSPP)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80人、非参与者80人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锻炼态度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影响非常显著(P<0.01),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情感体现、行为控制感方面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非参与者锻炼态度无明显变化。(2)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PSPP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影响显著(P<0.05),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影响非常显著(P<0.01);非参与者无明显变化。结论: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身体自尊各方面均有上升趋势;有效改善大学生锻炼态度,增强其参与意识、影响其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1 628名参与体育网课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行为与身体自尊进行测量,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家期间大学生的锻炼态度不够积极;女生的锻炼行为与男生存在明显差距;女生的身体自尊水平相对偏低。研究发现锻炼态度、锻炼行为、身体自尊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网课期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需要加强锻炼态度的引导以及锻炼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是了解大学生自尊、运动行为的现状,并探讨其间的关系。对浙江省大学生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研究工具采用结构式问卷,以团体自填问卷方式收集资料,有效样本共计1456名,所得资料以两组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男生的整体自尊、身体自尊高于女生,而女生的社会自尊高于男生,BMI过轻者的整体自尊、身体自尊和社会自尊均高于正常者,正常者高于过重者;2)男生的规律运动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规律运动者的身体自尊、社会自尊与整体自尊都显著高于无规律运动者;3)男生经常与他人一起运动的比率高于女生,经常与他人一起运动者的身体自尊、社会自尊与整体自尊均高于独自运动者。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特征与锻炼感受差异。方法:采用《锻炼感觉量表》测试重庆高校309名大学生。结果:样本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在运动选项和锻炼时间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和专业差异,且不同运动选项和锻炼时间大学生的锻炼感觉差异显著。结论:有必要在课余体育锻炼指导中关注参与者的锻炼特征与锻炼感受。  相似文献   

14.
刘雪凯 《体育科技》2014,(1):123-126
采用问卷调查法,判定浙江省1702名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九种类型中医体质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九种中医体质大学生的锻炼项目、锻炼频率、锻炼时数、锻炼强度、锻炼形式、锻炼时间具有不同的表现行为特征。建议:充分认识大学生中医体质的体质特征,深入了解不同中医体质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体育评价等方面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主要调查昆明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心理活力状态的现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昆明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一般,总体来说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不是很好;二、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指数成正相关,体育锻炼与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认知活力、情绪活力、行为活力、动机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锻炼指数越高其心理活力越高,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  相似文献   

16.
蔡先锋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2):140-141,129
探讨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进而探讨大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否影响其锻炼行为.以部分普通大学生及体育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并以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男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高于女大学生;2)体育系大学生对体育课价值观高...  相似文献   

17.
王景贤 《体育科技》2010,31(3):83-85
通过对12000名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以身体自尊与整体自尊2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其中412名体质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科学锻炼(运动处方)可以有效的提高体质弱势群体(肥胖人群)的身体自尊、整体自尊水平,同时其各项体能水平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再次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女生各90名进行中等强度的力量和有氧耐力练习实验,采用SF-36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试18周后,大学生生命质量因子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性别,相同体育锻炼类型力量练习除生理功能和活力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显;有氧耐力练习除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相同性别,不同体育锻炼类型男生在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在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有氧耐力练习比力量练习更能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青少年健康促进量表(AHP)》与《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对福建省九所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的锻炼行为阶段发展与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有21.2%青少年锻炼行为处于保持阶段,女生参与锻炼行为人数比例有所提高,初中生锻炼行为参与程度高于高中生,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2)初中生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具有显著性差异;(3)锻炼行为阶段发展与青少年的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