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生活方式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对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提出的时代必然性,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主线,创造、构建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2.
《教育导刊》2007,(5):F0002-F0002,I0001
广州市第一中学成功探索和实践“体教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成为了实践“体教结合”的典范。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研究”实验学校、全国棋类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金球)、广州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田径、乒乓球、象棋、国际象棋、围棋)。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程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课程,篮球选修课是高校体育课程中较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项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篮球选修课的内容失去了兴趣,这一现象不仅给任课教师的日常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提高篮球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篮球选修课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优化学校选修课系统,改善场地条件,有助于提高篮球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激发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我要练”的主动体育,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中,这三方面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的目的。同时掌握学生兴趣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上好篮球课。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赵锋 《上海教育》2007,(3B):18-18
在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的大背景下,嘉定区在今年将重点推进六项工作:一是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课间跑”:二是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校体育评价制度:四是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学生体育大联赛“体教嘉年华”等大型活动为载体,营造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五是完善保障监督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六是扎实开展体育专项督导,依法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以终身体育思想审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能力本位”为目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体育与教育吴翼鉴《学校体育》杂志社曾对“学校体育应以育人为本”开展过讨论。有人认为;“教育的育人标准也是体育的育人标准”、“教育的目标就是体育的目标”。认为“假如体育只讲增强体质,就是表明只是育体,而不是育人。”①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我国职技高师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多种体育教育模式并存;“俱乐部”型模式有可能被较多学校采用;不少学校选择“三段”型模式;职技高师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将取各个原有的典型模式之所长构建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人的发展空前倍受关注,由于体育的主体是人,人的能动性决定着体育;再加体育教育资源的精深厚实,以体育文化为特征、以体育内容为载体的人文体育走进了校园,深层的改革和实质性的创新,如何认识学校人文体育,如何构建以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从而放大人文体育的功能服务于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这既是理论性研究,也是实践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职体育教学开发女生体育潜能的途径与方法是;激发体育兴趣,培养体育意识;构建新的考试模式;实行“区域自治”教学;选择适合女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材;实施课内外体育教学一体化,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女生潜在的体育能力,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及女生体育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篮球运动是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高中篮球选项教学如何完善与改进,才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篮球运动水平,并能终身受益.因此,将“领会教学法”引入到高中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试图通过此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结果表明,验证了“领会教学法”的优越性,适合普通高中的篮球选项教学,为中学篮球课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任云兰 《天中学刊》2002,17(2):117-117
学校体育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终身体育的思想已基本确立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志、态度及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技工学校来说 ,体育教学更应注重长远效益 ,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兴趣在人活动中的动力性作用 ,已为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所承认 .人们把兴趣看作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 ,最终导致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 ,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全民健身的重要基地。而作为学生——培养的对象,更是对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培养体育兴趣、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将来贯彻执行全民健身的“生力军”,体育兴趣、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具体施行到学校体育上,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体育课。  相似文献   

15.
浅析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磊  方娜 《现代企业教育》2008,(14):217-218
篮球既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过程,为了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调查分析多所学校在篮球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学校体育中的篮球教学,改革与优化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篮球的教学效果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篮球既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过程,为了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调查分析多所学校在篮球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学校体育中的篮球教学,改革与优化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篮球的教学效果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目前,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体育教学中普遍低估学生的潜能,片面强调学习的“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等原则,置学生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地位,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体育教师上课“一言堂”,采取的教学方法、练习手段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是机械地备好课,定式的教学方法、步骤、时间和次数,学生很少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相互间交往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中学篮球教学应向“小群体”组织形式、高练习密度、多向交流的方向努力,并在我校高二年段篮球教学中,应用“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实验研究。将小群体学习法引入中学篮球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交往及社会性交往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练习密度,将课堂上的“教与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篮球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是充分考虑了篮球教学中的集体配合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其目的在于探讨小群体学习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为改革中学体育教学课型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8.
梁晓明 《成才之路》2010,(27):25-26
大学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因此终身体育必将成为大学生体育的主旋律。笔者认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应从“体育理论教育”“兴趣培养”“良好的教学环境”三方面入手,而体育能力的培养应从“身体锻炼能力”“保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改革的现状,对今后改革的走向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认为高校应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体育兴趣、身心全面发展,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4+1”学生体育兴趣特长培养模式是遂昌育才学校为有效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体艺“2+1”工程而根据学校实际构建的课堂学习模式。“4+1”模式把一节课的40分钟分成5份,4份(32分钟)根据浙江省体育(与健康)教师参考用书上的内容进行上课,1份(8分钟)为学生体育兴趣特长的培养时间。对“4+1”学生体育兴趣特长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