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种新型硕士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其明确的专业性和定向性要求培养过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实践取向,课程教学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形式,注重临床教学和模拟教学,健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和专业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功能,并通过行动研究提高教育硕士教学改革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置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影响着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A大学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在国内具有代表性。A大学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目标不明确、专业实践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呈现“两张皮”现象等问题。A大学要在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完善教学过程及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3.
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动态特性分析,通过对部分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综合改革实践模式的实地调研与多案例比较,建立“制度-资源-人力”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精神-知识-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侧联通的供需理论沙漏模型;并在剖析人才供给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驱动的“六维双轨”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以期解决教育硕士人才供给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协调性不足问题,并提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转型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目的的专业硕士培养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本文结合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实践平台、考核体系等方面对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完善食品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专业硕士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存在专业硕士教育大而不强,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不高,培养过程面向理论的多,面向实际应用的少,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且与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脱节等问题。以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基础,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3-3-4"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并通过推进专业硕士教学改革,建立良好的管理系统,打造"雁阵模式"的专业硕士培养经验转移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教师职业定向性和实践取向性特征,以教师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是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实践性体现不充分、实践教学要求落实不到位、导师指导实践的力度不足.因此,教育硕士教育改革必须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二是强化实践措施,落实实践能力目标;三是完善双导师制,发挥导师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硕士是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一条新途径。针对培养(音乐)教育硕士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影响较深,“重理论、轻实践”。针对培养(音乐)教育硕士中敦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疏离甚至中断等实际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断进步,教师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取向;实践知识具有学科知识深化、交际知识丰富、生活知识增扩和良好习惯养成等功能;需要构建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服务在内的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完善职前教师实践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艳培 《高教论坛》2022,(10):128-132
本文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理论视角,从惯习、场域、资本三方面探索和发现英国一流大学培养教育硕士的成功经验。惯习是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体现,场域是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空间,资本是教育硕士培养的资源保障。通过总结英国培养教育硕士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优化路径:第一,培养善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坚持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导向;第二,打造高校-中小学命运共同体,拓展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空间;第三,政府、高校、中小学多方联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的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断进步,教师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取向;实践知识具有学科知识深化,交际知识丰富、生活知识增扩和良好习惯养成等功能;需要构建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服务在内的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完善职前教师实践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的专业性问题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情意等的发展问题。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重心正在实现由"技术熟练"范式向"实践反思"范式、从"公共教育知识"到"个体实践知识"的转移。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也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理念应回归师范性;课程设置与实施应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课程伦理建设应关注专业态度培养,注重专业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其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完善聘任与考核机制;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强化管理与开拓,是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齐洁  凌斌 《文教资料》2013,(1):128-129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设置的一类专业硕士学位,为了适应我国发展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建设全球化趋势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并能够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包括课程的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是当前我国高校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习条件及环境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断进步,教师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成为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取向;实践知识具有学科知识深化、交际知识丰富、生活知识增扩和良好习惯养成等功能;需要构建包括专业实践、就业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服务在内的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完善职前教师实践知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河南省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外语专业布局缺乏统筹安排;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和相关知识类课程课时不足;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评价单一落后;人才培养质量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问题。我省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通过调整专业布局,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外语+专业双重特长的实用型外语人才;强化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师资培养,引进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等措施提高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职业性、研究性、创新性特点.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授课教师对基础教育实际情况了解不够、教学方法陈旧、培养方式不灵活、学位论文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的领导应提高认识,做好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具有硕士学位教师的规划工作;教育硕士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学员本身更应珍惜深造的机会,注重论文选题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毕业后继续从事中小学教育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5):149-154
免费师范生在向教师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要集中在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落差、对教育公平的渴望、对新课程改革的排斥、对教学模式的质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师生关系矛盾的缓解以及各学科的具体教学问题方面。为此,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方面,大学的课程设置要基于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实际需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聘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加入师资队伍;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以及培养单位要对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的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教师培养的有效性,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的关键因素包括:以本州州政府的专业认定标准和教师标准为基本依据;大学的学术评价与奖励制度需要重新理解和重视教师教育;需要以积极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统领整个教师培养过程;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体现整合性与关联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教育者应该重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培养教师。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高师院校设置教育类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条件性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基础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育研究意识;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学科与专业、学科专业与行业专业既相互依存,又不能相互替代,它们共同决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学科专业知识是学科、专业和社会行业实践发展的科学基础,社会行业实践需要是学科、专业及其知识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都是学科、专业及其知识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的专业划分、设置和人才培养应该是学科知识标准和行业活动性质标准的结合,既满足学科发展及其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又满足行业发展及其对人才和知识的需要。但中国高等教育过去的专业划分和设置基本以学科为本位和标准,轻视满足行业实践需要;重视学科专业、教育宏观实践和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轻视满足行业专业需要和对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教育、教师教育与注重理论和宏观研究的教育学学科教育关系模糊,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组织及其教师长期游离于教育学学科之外;以自然科学的科学化为评判标准评价教育科学和不能很好应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教育理论而不断遭遇质疑;由于过分追求科学化、专门化和专业化,而远离大众生活,不能很好应用于大众生活教育,造成许多严重问题。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有不同的需求,教育学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改造专业结构和相互关系,通过合理定位专业目标和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持续强化学科专业与行业专业及其自身相互给予有力支持的关系,解决实然轨迹与普遍逻辑的矛盾,提高创新能力和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教师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各层面教育的科学发展及其对教育学学科和专业的需求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