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契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典”和“禽流感”的爆发给人类以深刻的启示:人与大自然应该和睦相处,这正与中国传统化及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积极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发展推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新时期最迫切的需要.这一历史契机也必将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52.
20世纪武术发展总体走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促进武术21世纪更好地发展,有必要研究武术20世纪的发展。从宏观上讲,20世纪武术发展的总体走势是三次跌落,三次崛起。1.20世纪初清廷,废除武举制,又禁止民间习武,武术发展第一次跌入低谷;2.民国时期,政治上对武术军国民教育价值的重视促使武术再度崛起,国术馆系统的建立及民间武术社团的发展将武术发展推向20世纪第一个发展高潮;3.日寇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武术发展再次跌入低谷;4.新中国成立,武术发展再度崛起,被正式归属于现代体育范畴,并发展到建国后第一个高潮;5.“文化大革命”前半期,武术运动再次跌入低谷;6.文革后半期,竞技武术开始崛起,改革开放后,武术逐渐发展到20世纪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53.
摘要:散打是体现武术攻防技击用法的一项竞技对抗项目,攻防是散打项目的本质属性,也是指导散打训练的科学依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散打实战中的综合技击原则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综合技击”原则的技理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攻防格斗过程中,详细审查,明察对手招法之变化,才能在实战中应对自如,连而不断;2)畴策汪洋,虚实兼备。攻防过程中虚惊实取,讲究虚实结合策略的运用;3)理法势通,相机制人。综合技击原则的运用,以取得最好效果为前提,讲究最佳时机的选择,最短距离、最快速度和最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散打实战中,想要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在掌握攻防技击原理的基础上,需要修炼知己知彼的功夫;在招法运用熟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特长技术的培养。通过对综合技击原则进行研究,探究散打实战中技击制胜的规律,探讨影响实战效果的关键因素,逐渐丰富和完善散打实战理论,为散打实战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4.
针对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德缺乏应有的认识的实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出发点,重点以字源为逻辑起点解析了中华武德的内涵,得出以下结论:(1)"德"字的本意是心正、目正、行正,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一个内外统一的概念;"武"字的本意是持戈而立、举戈而动、荷戈而行,具体到武打技术,其核心是技击能力。(2)就核心层面而言,武德是限制习武者使用武力的内在制约机制,其存在的前提是习武者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其核心是习武者发自内心地不随便使用武力,其根本是习武者具有仁爱之心。(3)拓展之后的武德涵盖了习武者在为人处事方面应遵循的各种日常道德规范和在习武过程中应具有的各种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内容。(4)升华了的武德是习武者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5)武德中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其主体内容值得深入挖掘,继承创新,特别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今时代。  相似文献   
55.
56.
为了给以武术为载体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开辟新领域,同时弥补现行学生军训课缺乏对抗性内容的不足,提出军事课增设武术技术内容的设想。首先回顾了武术与军事的历史渊源,然后分析了现行学校军事课程,最后从技术定位与具体模块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学校军事课增设武术技术内容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57.
以"培育民族精神"为立足点,以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为例,阐释了具体改革思想和教学流程。研究认为:根据"以武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实际需要,学校武术应采用以对抗类技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反映武术概貌,而非仅选取其中一个片段;从能力培养角度,学校武术的全息影像包括个人技术能力、对节奏距离的控制能力、限制对方技术发挥的能力三方面。  相似文献   
58.
为充分发挥高校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以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高教版《武术》教材为研究蓝本,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教学实践法等研究方法,重点挖掘提炼了其课程思政元素,并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具体解析。研究结论如下: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规则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人为本8个方面;在武术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在武术的概念及分类章节解析武术基本理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在学校武术开展方面提供近邻日本、韩国武道的国际视野,在武术的内容及特点章节阐释武术技术所体现的文化自信,在武术与传统文化章节讲解学校武术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对立德树人的实践、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武术的评判与欣赏章节剖析武术比赛对规则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59.
为给当今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柔道实践和民国时期张之江的武术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嘉纳治五郎专注于柔道一种武技发展,其实践基地是自身创办的讲道馆,仅仅是一个民间组织,而张之江则着眼于整个中华武术发展,其实践基地是由其发起成立的国术馆,是半官方的武术组织;嘉纳治五郎的主要贡献是由"一点突破",进而"以点带面",促进了整个日本武技的现代转型;张之江的主要贡献则是通过武术的"全面开花"来"拯救文化,进而拯救民族",实现"强国强种";两者实践的共同点是都立足于技击本质,以对抗形式为主,以实力说话;嘉纳治五郎的成功,主要是顺应了日本的历史发展潮流,张之江国术实践的短暂成功及最后的失败均取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局。以上比较对中华武术发展有如下启示:中华武术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在文化方面恢复汉唐遗风,重塑刚健自强精神,使中华武术得到国家层面和大众层面的普遍关注;中华武术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转型,并从"追求技击之道"高度实现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60.
为使武术的“非遗”保护这项工程更加调理有序地开展,以目前争议较大的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就武术“非遗”应该“保护哪些内容、怎么保护、通过什么途径传承”展开讨论,指出: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拳种;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应该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创新,这是两项并行不悖的工作;“非遗”武术既可以在民间通过传承人传承,也可进入学校通过青少年传承,但这里的学校主要是专业院校,在各级普通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武术社团而非武术课由少数青少年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