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是再现政治的特殊形式。文化阅读方法考察电影深层文化结构与权力机制。文章通过对电影《刮痧》的文化阅读,超越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和文化冲突的传统理解,提供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选择与身份政治关系的全新诠释。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成了漂浮的能指符号,等待主体介入才具有意义。移民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主体意识被两种文化身份所分裂;美国文化本身的纯洁性也被“文化杂烩”形式所威胁,为“惧杂症”所困扰。刮痧冲突,在文化领域是美国东方主义意识与中国“汉化”思想的对抗,对于移民个体则更是文化记忆与认同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择主”是中国传统士人文化的产物。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从政治、君臣关系和功利三个方面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各集团士人择主的标准,以及对其人生价值观实现的影响,进而探讨三国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被称为“土匪王国”、“盗匪世界”,中华民国也曾被冠以“中华匪国”的“雅号”。绿林(土匪)问题既然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就不能不加以正视。绿林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过重大而复杂的影响,可以说,只有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才能使近代社会史的研究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层,才可能更清晰地再现近代“全息”社会。而且历史从来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从绿林史的角度去诠释中国近代史,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5.
清末,随着西学东渐,“法治”这样一个来自不同的政治文化类型,比较抽象的概念,被介绍到了中国。国人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对它进行着揭示,构筑着中国的法治概念。对于法治概念之含义的呈现与明确,既有从“以法治国”和“任人与任法”这些角度进行的详细描述,也有简明扼要的定义,即将法治定义为“以法治国”或用“法治”与“法治国”互训。对于法治概念的理解和揭示,一方面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从传统的治道治术的思路出发,使用传统的政治话语来进行理解和揭示,另一方面又受到当时传人的西方政法文化的影响,与“文明国”、“专制国”、“立宪国”这样一些概念联系了起来。到辛亥革命前时,体现国人对于西方法治的认知和对中国现实的关注的法治概念基本建立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和谐政治文化的透视与演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和谐意味着“和而不同”,和谐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是互动的关系。和谐政治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内容和影响因素,也是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于国际全球化大潮中,中国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有机遇亦有风险。在党的领导的大前提下,中国经由“和而不同”、人本、法治、改革和创新的路径演绎和谐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不但是多元包容、开放协商、民主自由的文化,而且体现人文关怀,扶助弱势群体,达成社会公平,摒弃了人治,扬弃了礼治,廉政而法治。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元素”的影响日盛。从旅游资料的翻译入手,探讨“中国元素”的再现以及通过中国元素衍射出的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社会,文学艺术始终被安放在伦理政治的基石之上。先秦以来,儒家的文化哲学一直将文学艺术视为政治文化的寄生物,普遍用于道德与价值的领域。从孔子主张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缘起,诗歌音乐作为原始人文意识的延伸,就被纳入儒家理想的文化秩序之中。而历代儒家尊奉的“明道”、“征圣”、“宗经”等传统文论,则把“思无邪”与“文合道”的文学理念,推演到教化世人、整饬社会的道德目标。文学艺术与伦理政治的相互浸润,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早熟,也使得文学不得不背负起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墨家是与儒家并称的“显学”。由于代表了小生产者的立场,墨家的学说长期被封建正统文化排斥打击,以致“其学几绝,其书仅存”,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长期存在。墨家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贞观之风,至今歌咏”。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被称为“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治世的楷模,其政治之清明也一致为后世所仰慕。唐太宗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局面,根本一点就是以一种符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器,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扬弃,毛泽东思想教学不可能再现当时的客观条件,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已不可做到历史再现的模拟。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紧紧围绕“135”教学阵地,开展三维四环七段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知识的延展性和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2.
“德治”与“和”文化同为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颇具中国特色,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携手,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德治”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人对“和”的重视与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治”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社会中,西方美学主要表征为一种广义“再现”美学,而这背后是文化与历史的支撑,其包含两个阶段———“模仿”与狭义“再现”。而到了现代,主要表征为一种广义“表现”潮流。再现到表现的转变,有其文化与历史的动因,并且这种转变展望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和谐美,它是一种更高层次表现与再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同时也是一种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中,“天地-父母”被视为人的本源,且构成了人的身心,具有文化原型意义。这种自然与血缘的互渗和纠缠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同时,泛化的“子道”在古代伦理政治中直接转换为“子民”(或臣民)政治文化。中国历史虽多经鼎革,但子道与子民精神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世界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影响,而且对中国政治发展也有影响。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分析入手,客观剖析了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给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学问家和政治家。就学术方面而言,他创办过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当过北大和燕大教授,是1923年“人生观论战”的挑起者和1958年现代新儒家《文化宣言》的发起人.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从政治方面来看,他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和旧政协代表,起草过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但长期以来,由于张君劢曾支持国民党内战,被共产党宣布为最后一名战犯,人们对他学术一面,特别是1923的“人生观论战”研究较多,而对他的政治一面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在当时他的政治活动比他的学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先驱与外交使臣,郑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从社会与文化层面看,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郑和被广泛神化,并演变成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长期流传的“郑和崇拜”,成为凝聚华人社会的粘合剂与强化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一种象征。从国家政治层面看,郑和形象的塑造与中国-东南亚关系发展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纽带与推动力量。东南亚华人社会以及中国对郑和形象的塑造与强化,不仅反映了“文化郑和”在民间社会作为信仰与文化的价值与功能,更凸显了“文化郑和”在新时期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规范塑造与价值取向方面的角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的过程在可见的将来是不会转向的。中国人以高呼“我们胜利了!”的热情来主办西方文化的、同时又是被全球化了的节日——奥运会,从这种变化了节日感(可简称为“变节”)中也可见文化走向之一斑。我用四个衡量文化生命力的标准——传承的团体、相应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对人的影响、独特话语的活力——来衡量,真的会有中国文化复兴的趋向吗?我很怀疑。即便看到一些表面的传统再现,它是真的还是利益集团的操纵所为?儒家与道家的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张齐胜 《新高考》2008,(5):66-69
【考点梳理】 (一)中国文化年 近年来,“中国文化年”在海外引发了中国文化热。这不仅加深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也为相互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互利合作铺垫了基石。  相似文献   

20.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