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性”的历史化与三种理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理性”史的考察可以看出,理性概念的“进化”过程是理性内涵不断历史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宏观上清楚地表现为客观理性观、主观理性观和实践理性观三个阶段。实践理性观是解决理性问题的唯一正确的理性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大学理念的理性思考,即“想”上指出其系统架构具有层次性,多样性,联系性特征,并提出了大学理念的实践,即“做”具有指导性,适应性,持续性等原则,认为“想”指导“做”更能充分实现大学的功用和完成大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正处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下简称“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国家的需要与时代的诉求呼唤青年的担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使命担当,有着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新时代青年使命观根植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对马、恩经典作家关于青年论述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历程的领路人、见证人。从现实逻辑看,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使命担当,是应对“两个大局”背景下斗争复杂性与任务艰巨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大学形象是社会大众根据其办学理念对大学的整体评价与印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仍受传统的实利教育或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影响而表现出功利性倾向,从而影响其大学形象。“作为大学的高职院校”与“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办理念的形成而使其大学形象的个性特点必将愈益突出。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科学家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认为“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首先,作为“儿童文学”根本属性的“儿童”、“文学”都是具有模糊义素的模糊词,这就使“儿童文学”内涵成为由两个模糊概念组成的集。其次,“儿童文学”的外延模糊。无论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文本,还是读者的范围,都是模糊的。这三重模糊又构成一个模糊集。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一是与概念涉及的对象。儿童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有关,儿童文学创作是儿童直觉的产物。直觉的特点是形象的,它凭借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用以表现作家直觉感受的东西只能是意象,并且具有独特性。创作是形象而具体的,而儿童文学概念却是理性的、逻辑的。用理性的、逻辑的语言去概括形象的、极富个性化的创作,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理论不可能准确地指涉对象本身。儿童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每一个理论家受到历史的局限,都只能站在一个特定的点上给儿童文学下定义,要让一个固定的有局限的概念去阐释不断发展变化的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也是难以做到的。这些就是造成儿童文学概念是模糊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大学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大学形象是社会大众根据其办学理念对大学的整体评价与印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仍受传统的实利教育或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影响而表现出功利性倾向,从而影响其大学形象。“作为大学的高职院校”与“作为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办理念的形成而使其大学形象的个性特点必将愈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创业型大学追求知识进步和知识资本化的双重目标。从大学使命的角度,创业型大学延伸了大学的传统使命,将教学、研究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三大使命融为一体并彼此加强。从大学组织变革和内外相互作用的角度,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基于知识资本化的生产逻辑,是“主体性”与“嵌入性”相互促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创业型大学发展“知识积累”“知识交换”与“体系驱动”三个阶段。根据三阶段特征,文章分析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七个核心要素,包括锚定创业战略方向、加强学术生产能力、培育师生创业精神、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生成新的混成组织、促进大学产业互动、营造创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价问题是科学逻辑的核心。科学理性不是体现在存在科学评价的逻辑上,而是体现在科学的决策之中。科学决策机制是一个特殊的“投票体制”,它与科学理性的关系,将是科学逻辑研究的一个可能转向。“科学决策”的研究方向将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科学史学、科学社会学、逻辑学,它同时可以借鉴博弈论、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里的研究成果,这将是一个富于成果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的理想”与“大学的使命”之间,既折射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传统与变革的历史轨迹,又隐含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知识观的现实冲突。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很难在理性与功利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冲突不可避免,整合是当务之急。对中国高等教育而言,需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功利”,以“必要的张力”为思路,实现高等教育价值整体上的制衡和宏观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欲减反增”“教育焦虑”等执行性问题,因此,厘清政策执行的逻辑以及制度的价值成为现实需要。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构建政策分析框架,从制度同构的形成与集体理性的选择两个层面阐释“双减”政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是一种正确的认知。在制度同构层面,通过历史背景、制度趋同与现实路径等三个维度厘清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在集体理性层面,通过管制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等三个维度分析“双减”政策最终的价值旨归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王营 《山东教育》2013,(10):1-1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教育不应成为“世界杯”,以31支队伍的失败来成就一支队伍的成功;教育应该是“奥运会”。各展所长,各显其才,各有特色,各自成功。这一形象的比喻,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破解“文科危机”,文科发展必然要被赋予新使命,其核心特征应体现为学科间交叉、跨学科融合、创新性发展。发展新文科是彰显斯诺所说的“第三种文化”的必然过程。发展新文科的最终目的,必定要紧扣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本体功能。回归人才培养,绝非生搬硬套地复古和重提,而是基于大学发展包括文科危机在内等现实困境而作出的一种理性明智选择。长期以来“五唯”现象的客观存在,已对我国大学乃至新文科发展造成一些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一些严重后果。因此,“破五唯”必然成为大学发展新文科、回归人才培养的根本手段。五唯之“破”与文科之“新”是双向奔赴、互动协同的关系。在此意义上,“破五唯”是发展新文科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3.
大学理念建构及其现实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充分讨论大学理念及其作用和理性建构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理念构建的三个逻辑层次,即据大学的社会职能、据大学的价值哲学和据大学的组织属性.从育人使命意识的淡漠、尊师重教理念的淡漠、人才培养理念的落后、文化理性的失偏等方面讨论了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气象”是古代文论的独特范畴,其内涵是指某时代文学或具体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它具有宏观整体性、不可分割性、模糊朦胧性、形象可感性等特征。文学“气象”的根源在于作家的生命精神。“气象”不同于风格,又与风格有相同重合处。  相似文献   

15.
“初心”奠定MIT灵魂的基石。MIT历次大胆创新,实现“初心”的逻辑、机制和路径,正是MIT解决高等工程教育的“痛点”问题:平衡传统与大胆创新两种路径使之并存;以“使命、问题、需求”为导向,使大学-企业、大学-区域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一致性,融合发展;基础研究与产业开发融合创新;教育-创新研究-服务社会融合且高度模式化以确保MIT的价值观和使命得以实现,创造未来。MIT实现“初心”直达巅峰的历程,是现代大学崛起的历史缩影,值得中国“双一流”大学和新工科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民族心灵中体现不同民族特征的东西,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全面的制约性,中西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其差异性在高等教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人才观、价值观、办学观及研究者思维习惯的影响。在人才观上,中国有培养“君子”和“士”的传统,西方则提倡培养“G entlem an”和“Scho lar”;在价值观上,中国突出“社会本位”,西方则强调“个人本位”;在办学观上,中国大学相对封闭,而西方大学则相对开放些;在思维习惯方面,中国的研究者习惯于道德理性思维,西方的研究者则习惯于科学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大学青年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和科研是重点大学的两个中心。长期以来高教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本文称这种见解为“教学科研观”,并认为决定重点大学前途的青年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作者就这一命题逐一展开讨论:1、为什么要对大学青年教师提出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的要求;2、什么是正确的教学科研观;3、树立这样一个教学科研观的理由(包括教育学和教育史上的理由);4、如何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诸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向峰 《现代语文》2011,(1):29-29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其非理性、非线性、开放化、多元化等特征给我国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并给以确定、逻辑、线性、封闭性和一元论等为特征的传统阅读教学带来了冲击和震荡。但是,后现代课程观只是大体呈现出一些模糊的思想,在运用中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容易陷入误区和困境。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大学的离位、异化的问题,眭依凡教授的新著《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以下简称《大学》)围绕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在丰富的实践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冷静、深刻的思考,发出了理性的呐喊:“大学要向理性组织回归”,“大学要牢记使命”,“大学要对国家负  相似文献   

20.
复杂性科学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大学发展规划。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决定了大学发展规划相应具有复杂性特征。这种复杂性特征,一方面表现为大学发展规划所涉及的性质、环境、目标、过程等要素无不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大学发展规划作为一个特殊系统,其自身也具有非线性、不可还原性、自组织性、偶然性、动态生成性等复杂性特征。中国大学发展规划存在着绝对理性模式、计划管理倾向和缺少必要弹性等简单思维。为此,从复杂性科学出发,大学发展规划应超越线性,体现非线性;关注策略,策略优于程序;通过“涨落”,促成“涌现”;告别绝对理性模式,树立有限预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